《成功》季羨林教案(通用7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成功》季羨林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成功》季羨林教案 1
[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結合實例逐一剖析的寫法。
2、體會本文語言親切自然的特點。
3、明白成功的決定因素是人的自身努力。
[重點、難點]
1、重點:逐一剖析的寫法。
2、難點:語言親切自然的特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一、導入
1、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8.6~ )山東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4年畢業,在山東省立濟南高中任國文教師。1935年秋進入德國格延根大學學習贊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印度古代語言。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并應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直至現在)、系主任(至于983年);1978年開始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至于984年離職。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成功》教案4》。1983年被選為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會委員。現為中國外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比較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他曾長期致力于梵文文學的研究和翻譯,翻譯了印度著名大史詩《羅摩衍那》。此外他還創作許多散文作品,已結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潤集》以及《季羨林散文集》等。
2、導語:論“成功”是個老話題,但作者凝聚了畢生的治學經驗,見解獨到,老話題卻做出了好文章,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二、整體感知
1、列閱讀提綱:本文層次清晰、表達周密、段與段、句與句之間都注意前后照應。學生可邊讀課文,邊列出段落層次提綱,理清作者論證的思路,把握觀點。
討論并歸納:
全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段(1~4):提出成功=天資+勤奮+機遇的觀點。
第二段(5~9):作者承認“天資”、“機遇”的.作用、但更強調
“勤奮”是決定因素。
第一層(5-6):要客觀對待天資。
第二層(7):如果不勤奮,天資再高也毫無用處。
第三層(8):機遇是存在的,有時對人影響極大。
第四層(9):分析成功的三個條件,說明勤奮的重要性。
第三段(10):指出王國維的疏漏,突出勤奮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研究課文
1、提問:課文的開頭有什么特點?
《成功》季羨林教案 2
學習目標
1、 通過聽讀課文,感受談話式的語文風格。
2、 能理清課文思路,把握結構,分析論證方法。
3、 能歸納作者的觀點,并說出其獨特之處。
4、 能從文中發現雋永智慧的語句,采用“牛吃草”的方法,品味內涵。
課前學習
1、讀熟課文,通過查詞典掃除文字障礙。
2、搜集季羨林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勤奮刻苦的事例。
3、搜集有關機遇、勤奮的事例、名言各1個。
`師 生 雙 邊 活 動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一、由題目導入新課,探知大師的成功之路
板書:成功
1、 成功是每個人所向往的,有的人走到了成功的彼岸,而有的人卻中途失敗,說明:他沒有掌握訣竅,從大家的'眼神中,我看到的是一種期盼——對成功的期盼,下面我們先走近大師季羨林,看看他所取得的成就。
2、 你知道他是怎么成功的嗎?
1、 交流季羨林的成就資料。
2、 分析季羨林取得成就的原因。
二、聆聽大師的諄諄教誨
1、 導入語:季老的經歷,令我們贊嘆不已,看得出大家渴望成功的欲望更強烈了,想知道他成功秘訣嗎?請聽他的教誨:
2、 組織點評:強調以長者的口吻、以談話式的語氣平和舒緩地朗讀。
3、 追問:能據此給課文換一個更明確的題目嗎?
創設情境:請一位同學以季老的身份朗讀課文,其余同學邊聽邊思考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并作詮釋。
明確:作者的觀點是“天資+勤奮+機遇=成功”
三、精讀課文,理清思路,分析論證的方法、理解中心論點
創設問題情境:1、作者是如何闡明他的觀點的?請結合文本內容具體說明。
2、 追問:作者對三個條件有何髙見?他用什么方式讓我們心悅誠服?
3、 追問:韓愈和王國維都是大學者,他們都強調“勤奮”這一決定因素,作者與他們的觀點相比,有何不同?(指明:作者積自己成功的經驗,從個人角度,在強調勤奮的前提下,也提請我們注意正確地評估個人天資,不做過高預期,注意不失機遇。這就是他觀點的獨特之處。)
4、 追問:你還能舉出另外的名言、事例來補充論證作者的觀點嗎?
5、 作者認為“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你同意他的意見嗎?
1、 思考、歸納。
明確:借助詞典,詮釋“成功”,由此進入話題,提出成功的公式,接著,具體地分析了公式中的三個條件,然后對三個條件進行比較,強調勤奮是最根本的條件,希望人們能以勤奮的精神治學、工作,走向成功。
2、研讀文本,依據文本分析。
明確:天資:由天決定,無能為力。機遇:不期而來,無能為力。
勤奮:自己決定,狠下功夫。
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闡明觀點。
3、思考、交流。
四、學習“牛吃草”的方法,品味雋永智慧的語句
如:王國維的“境界說”,你能理解嗎?
質疑、解疑
五、教師寄語
冰心在一首詩中寫道:“成功的花,人們往往驚羨它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它的芽兒卻浸透了奮斗的源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確實,成功的關鍵是付出,是汗水,是淚泉,讓我們攜手創造成功。
六、板書
天資 + 勤奮 + 機遇 = 成功
事例 道理 事例
由“天”決定 自己決定 不期而來
無能為力 狠下功夫 無能為力
逐層剖析 層層深入
旁征博引
結論
教 后 感 悟
一堂課的設計猶如構思一篇作文,力求做到中心明確、結構嚴謹,應該說,這堂課做到了。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始終都緊扣“成功” 展開。由文中的名言、事例拓展到學生的課外積累。針對作者 “天資由天來決定,機遇不期而來,我們都無能為力” 的看法,學生能大膽地挑戰權威,用自己的閱歷反駁季羨林的看法。不過,對關鍵語句的品味還需多花一點時間。
《成功》季羨林教案 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積累 “焚膏油以繼晷” 等文言詞匯,梳理文章論證思路,明確 “天資 + 勤奮 + 機遇 = 成功” 的中心論點。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感知文本談話式風格,借助圈點批注梳理作者對三大條件的態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勤奮在成功中的核心作用,樹立腳踏實地的奮斗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歸納中心論點,理清作者對天資、勤奮、機遇的論述邏輯。
難點:體會談話式議論文的語言特點與說服力。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5 分鐘)
提問互動:“提到‘成功’,你會想到哪些人或事?你認為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走近作者:出示季羨林學術成就清單(梵學研究、翻譯貢獻等),引導思考:“這位學術泰斗眼中的成功是什么樣的?” 引出文本。
(二)初讀感知(15 分鐘)
朗讀任務:以 “長者談話” 的語氣齊讀課文,要求讀出平和舒緩的'語調。
圈點批注:找出作者對成功的定義及構成條件的關鍵句。
(三)研讀探究(15 分鐘)
聚焦 “勤奮”:
作者用哪些論據證明勤奮的重要性?(囊螢、映雪等事例;“焚膏油以繼晷” 等名言)
第 9 段將天資、機遇與勤奮對比,有何作用?(突出勤奮的可控性與核心價值)
語言品析:找出 “至今不解”“敢贊一詞” 等語句,體會幽默譏諷的表達效果。
(四)拓展小結(7 分鐘)
課堂辯論:“機遇與勤奮,哪個對成功更重要?”
小結:作者以過來人的口吻,層層剖析成功三要素,最終落腳于 “勤奮可控” 的現實啟示,傳遞務實的成功觀。
(五)作業布置
背誦 “業精于勤,荒于嬉” 等名言警句。
用一句話寫下自己的 “成功公式”。
《成功》季羨林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 “兀兀、闌珊” 等生字詞,了解季羨林生平;理清文章論證思路,明確 “天資 + 勤奮 + 機遇 = 成功” 的核心公式。
過程與方法:通過圈點批注、小組討論,梳理作者對成功三要素的分析邏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勤奮在成功中的決定性作用,樹立踏實進取的學習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把握文章論點與論證層次,理解三要素的關系。
難點:體會作者 “大題小做” 的寫作技巧與嚴謹的治學態度。
三、教學準備
制作季羨林生平及作品簡介 PPT,標注文中重點字詞與引用名句。
印發課文節選材料,預留批注空間。
四、教學過程(45 分鐘)
(一)導入新課(5 分鐘)
提問互動:“同學們心中的‘成功’是什么?你認為成功需要哪些條件?” 引導學生自由發言。
板書課題,介紹作者:出示季羨林生平 PPT,強調其 “學界泰斗” 身份及 “三辭桂冠” 的謙遜品格,引出其對 “成功” 的獨特見解。
(二)初讀感知(10 分鐘)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標注生字詞,借助注釋理解 “焚膏油以繼晷、燈火闌珊” 等含義。
指名分段朗讀,師生糾正讀音與停頓,明確文章圍繞 “成功之道” 展開論述。
提問:作者用什么方式提出核心觀點?(明確:引用詞典釋義后,提出 “天資 + 勤奮 + 機遇 = 成功” 的'公式)
(三)精讀分析(20 分鐘)
小組任務:從 “可變性” 角度分析三要素,完成表格:
重點研討:作者為何說 “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決定的”?(結合韓愈 “業精于勤,荒于嬉” 的引文,明確勤奮是成功的 “必由之路”)
拓展思考:王國維 “三種境界” 與作者公式有何關聯?(明確:境界說側重 “預期 - 勤奮 - 成功”,作者補上天資與機遇,更顯全面)
(四)總結拓展(10 分鐘)
梳理論證脈絡:提出公式→分析三要素→強調勤奮重要性,點明 “大題小做” 的寫作特點。
課堂練筆:用 “成功需要______” 句式寫一句話,結合自身實例簡要說明。
布置作業:積累文中引用的詩詞名句,預習下節課的論證方法分析。
五、教學反思
需關注學生對 “機遇” 要素的理解,避免陷入 “宿命論” 誤區,可通過補充當代人物案例強化 “勤奮兜底” 的認知。
《成功》季羨林教案 5
一、教學目標
識別文章運用的引用、舉例、對比等論證方法,分析其表達效果。
學習 “以小見大、層層遞進” 的說理方式,嘗試運用到議論寫作中。
結合文本認識成功的本質,摒棄對 “天才論” 的迷信。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引用論證與舉例論證在文中的具體作用。
難點:理解多種論證方法如何共同支撐中心論點。
三、教學過程(45 分鐘)
(一)復習導入(5 分鐘)
回顧上節課核心公式,提問:作者僅用公式就能說服讀者嗎?(引出 “論證方法” 的重要性)
明確本節課任務:拆解文章的說理 “工具箱”,看季羨林如何讓觀點站得住腳。
(二)方法辨析(25 分鐘)
引導學生圈畫文中論證語句,分類歸納:
引用論證:
韓愈名言 “焚膏油以繼晷”“業精于勤”:佐證勤奮的重要性,增強文章文采與權威性。
王國維 “三種境界”:銜接預期與成功的關系,補充論證勤奮階段的艱辛。
舉例論證:
自身留德經歷:說明機遇對人生的'影響,真實可感,拉近與讀者距離。
囊螢映雪等典故:印證勤奮是古今共識,增強說服力。
對比論證:
天資高卻不勤奮與天資平庸卻勤奮的結果對比:突出勤奮的決定性作用。
文革 “批天才” 與當下 “自命天才” 的現象對比:諷刺不實自我評價。
小組辯論:“機遇與勤奮,哪個對成功更重要?” 要求運用文中論證方法支撐觀點。
(三)寫作遷移(10 分鐘)
出示話題:“學習中的‘成功’需要什么?” 引導學生運用 “引用 + 舉例” 的方法寫一段議論(150 字左右)。
展示優秀片段,點評論證方法的運用效果。
(四)小結作業(5 分鐘)
小結:多種論證方法的結合讓抽象的 “成功之道” 變得具體可感,體現了學者說理的嚴謹性。
作業:搜集一位名人的成功案例,用本文的論證方法分析其成功原因。
《成功》季羨林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結合生活實例解讀成功三要素,理解 “勤奮為核心” 的現實意義。
通過訪談與分享,將文本觀點轉化為自身成長的行動指南。
培養腳踏實地的奮斗精神,拒絕浮躁的成功幻想。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將抽象的 “成功公式” 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結合。
難點:引導學生正確看待 “天資差異”,避免產生自卑或懈怠心理。
三、教學過程(45 分鐘)
(一)情境導入(5 分鐘)
播放短視頻:剪輯 “學霸逆襲”“普通人堅持圓夢” 的片段(如衡水中學學生錯題本展示、外賣員考取大學等)。
提問:這些案例中,“天資、勤奮、機遇” 分別扮演了什么角色?引出課文對成功的理性解讀。
(二)文本再讀(10 分鐘)
學生齊讀課文第 5-9 段,聚焦作者對三要素的現實態度:
對天資:“客觀一點好,實事求是一點好”—— 如何評價自己的學習天賦?
對勤奮:“必須在這一項上狠下功夫”—— 你有哪些 “勤奮” 的具體行動?
對機遇:“不期而來”—— 學習中哪些 “機遇”(如好老師、競賽機會)需要主動把握?
(三)實踐探究(20 分鐘)
“我的成功公式” 分享會:
學生結合自身經歷(如某次考試進步、掌握一項技能),填寫個人公式:“我的成功 =(天資 / 基礎)+(具體勤奮行為)+______(機遇 / 助力)”。
代表發言:如 “我的鋼琴考級成功 = 中等樂感 + 每天 1 小時練習 + 老師的針對性指導”。
難點突破:針對 “天資不如人” 的`困惑,引用作者觀點引導:“天資無法改變,但勤奮能彌補差距,這是我們唯一能掌控的”。
(四)成長規劃(10 分鐘)
小組合作:制定 “近期小成功計劃”,明確需要付出的勤奮行動:
教師寄語:結合季羨林 “踏實治學” 的人生態度,鼓勵學生以勤奮為筆,書寫自己的成功。
(五)作業布置
給 1 年后的自己寫一封信,說明如何用 “勤奮” 實現一個小目標。
與父母交流他們眼中的 “成功要素”,對比課文觀點寫簡短感想。
《成功》季羨林教案 7
一、教學目標
賞析文章 “談話式” 的語言特點,感受親切自然、嚴謹謙遜的表達風格。
理解作者在說理中蘊含的人生智慧與人文情懷。
學習用謙遜、嚴謹的態度表達個人見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品味 “如話家常卻不失嚴謹” 的語言特色,把握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
難點:體會學者說理中蘊含的謙遜品格與務實精神。
三、教學過程(45 分鐘)
(一)語言導入(5 分鐘)
出示兩段關于 “成功” 的文字:一段生硬說教,一段親切閑談,讓學生對比感受語言效果。
引出季羨林的語言風格:作為學界泰斗,他的文章卻如 “老友談心”,今天一同品味其中韻味。
(二)風格賞析(25 分鐘)
圈點批注:從文中找出體現 “謙遜” 的語句,分析表達效果:
“這又是一個極大的題目,我卻只是小做”—— 自謙 “大題小做”,體現嚴謹態度。
“如果清華不派我到德國去留學,則我的一生完全不會像現在這個樣子”—— 以自身為例,不擺架子,真實可信。
“我不敢說這是他的疏漏,因為寫的角度不同”—— 評價王國維時留有余地,體現學術包容。
品味 “嚴謹性”:分析以下語句的邏輯嚴密性:
“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 兩次 “無能為力” 強調客觀因素,為后文突出 “勤奮” 鋪墊。
對比閱讀:將文中 “談話式” 語句改為學術化表達(如 “余積數十載之經驗,總結成功公式如下”),感受原句的`親和力。
(三)情懷探究(10 分鐘)
討論:作者為何反復強調 “勤奮” 的自主性?(結合其生平:留德十年苦讀、晚年仍筆耕不輟,可見其以勤奮踐行人生哲學)
拓展:鏈接季羨林 “三辭桂冠” 的事跡,理解其 “成功不是虛名,而是踏實付出” 的價值觀。
(四)小結作業(5 分鐘)
小結:文章語言兼具 “家常味” 與 “書卷氣”,背后是學者的謙遜品格與務實精神。
作業:模仿本文風格,用 “談話式” 寫法寫一段關于 “堅持” 的議論(200 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