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點絳唇原文翻譯賞析 推薦度:
- 點絳唇·病起懨懨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通用)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1
點絳唇·病起懨懨
病起懨懨,畫堂花謝添憔悴。亂紅飄砌,滴盡胭脂淚。
惆悵前春,誰向花前醉?愁無際。武陵回睇,人遠波空翠。
古詩簡介
《點絳唇·病起懨懨》是宋代大臣韓琦的詞作。此詞通過對作者剛剛病愈后徘徊香徑時所見所感的描述,抒發(fā)了作者悼惜春光將盡殘花凋落、感傷年華流逝與懷人不見的惘悵和哀愁之情。全詞由落花而傷春,由傷春而懷人,暗寄時事身世之慨,筆鋒婉妙,情韻幽深。
翻譯/譯文
大病初起,精神困倦,畫堂里落花滿地,使我平添了幾許愁緒。凋零的花瓣在空中飛舞,墜落到石階上,如簌簌而落的胭脂淚,讓人心碎。
春天匆匆而逝,人也別離,與誰在花前共舞?愁緒如海,無邊無際。轉(zhuǎn)首回望那駐春藏人的好地方,而人在千里之外,只有碧波依舊濃翠。
注釋
⑴點絳唇:詞牌名。《清真集》入“仙呂調(diào)”,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異,今京劇中猶常用之。雙調(diào)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韻,后片四仄韻。
⑵懨懨: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的樣子。一本作“厭厭”。
⑶砌:臺階。
⑷武陵:這里指武陵溪,語出陶淵明《桃花源記》。回睇:轉(zhuǎn)眼而望。
創(chuàng)作背景
韓琦是北宋大臣、名將,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xué)士,累封魏國公。此詞當(dāng)作于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之后韓琦的晚年時期。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八載:“韓魏公晚年鎮(zhèn)北州,一日病起,作《點絳唇》小詞。”韓魏公即韓琦,所謂“晚年鎮(zhèn)北州”,指韓琦從熙寧元年(1068年)至熙寧五年(1072年)任河北路安撫使、判大名府之職。由此可知,此詞是作者北鎮(zhèn)大名等地時,病起觀景而作。作此詞的當(dāng)時,王安石正大刀闊斧推行新法,反對新法的大臣紛紛遭貶。韓琦對新法是不滿的,熙寧三年(1070年)二月,他曾上書請罷青苗法,與王安石發(fā)生了尖銳矛盾,王安石曾為此稱疾不朝,韓琦也因此被解除了河北安撫使的職權(quán)。此后,他心情苦悶,憔悴多病,同時也很懷念被貶出朝廷的那些同僚,因此寫下此詞感懷。
賞析/鑒賞
此詞抒發(fā)了作者病體初愈、徘徊香徑時,悼惜春殘花落、感傷年華流逝的惘悵和哀愁。
詞的上片,情景交融,辭意凄婉。“病起懨懨”,即《青箱雜記》所說的“一日病起”,這句是實寫作者當(dāng)時的情況。由于生病,心緒愁悶,故見畫堂前正在凋謝的花枝,也好像更增添了幾分憔悴。“畫堂”句,不僅點出了暮春的節(jié)候特征,而且亦花亦人,花人兼寫:“憔悴”,既是寫凋謝的花,也是寫老病的人;人因“病起懨懨”,而覺得花也憔悴;而花的凋謝也更增加了病人心理上的“懨懨”。“亂紅”兩句,緊承“畫堂”句,進一步描繪物象,渲染氣氛。有“畫堂花謝”,即有“亂紅飄砌”。“砌”應(yīng)“畫堂”,“亂紅”應(yīng)“花謝”,連環(huán)相扣,正是作者用筆縝密之處。“滴盡胭脂淚”,則情濃意切,極盡渲染之能事。“胭脂淚”,形象地描繪“亂紅”的飄墜,賦予落花以傷感的人情,同時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傷感。
下片轉(zhuǎn)入懷人念遠。“惆悵”兩句,寫前春人去,無人在花前共醉,只有“惆悵”而已。“惆悵”之至,轉(zhuǎn)而為“愁”,愁且“無際”,足見其懷人之深。最后兩句,更以特出之筆,抒發(fā)此情。“武陵回睇”,即“回睇武陵”,由結(jié)句的'“波空翠”看,作者當(dāng)是由眼前的“亂紅飄砌”而聯(lián)想到“落英繽紛”的武陵溪,而那里正是駐春藏人的好地方。但這里并非是實指,而是借以代指所懷念的人留連之地。不過,人在遠方,雖凝睇翹首,終是懷而不見,望中徒有翠波而已。“空”字傳神,極能表現(xiàn)作者那種悵惘、空虛的心情。
由落花而傷春,由傷春而懷人,暗寄時事身世之慨,全詞閑筆婉妙,深情幽韻,若不能自勝。這種情調(diào)與政治舞臺上剛毅英偉、喜怒不見于色的韓琦絕不相類。同樣的情況,還有范仲淹、司馬光等,皆一時名德重望,他們都寫過艷麗的小詞。其實,這倒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如楊慎《詞品》所說:“人非太上,未免有情。”唐韓偓《流年》詩有云:“雄豪亦有流年恨,況是離魂易黯然。”再者,這與詞的發(fā)展特點有關(guān)。詞之初起,便以抒情為上,《花間》之后,便形成了婉約的傳統(tǒng),韓琦生活的那個時代,詞還沒有突破這個傳統(tǒng)。
名家點評
邱鳴皋、秋如春:這首詞很可能有其特定的寓意。……解除了河北安撫使的職權(quán)后,他(韓琦)心情苦悶,憔悴而多病,同時也非常懷念那些貶出朝廷的志同道合的同僚。凡此,皆與詞中所表現(xiàn)的氣氛與感情極相符合。只是他的這種思想感情,由于當(dāng)時形勢所迫,動輒得咎,不得不借助于傷春懷人的傳統(tǒng)手法表達罷了。
吳處厚《青箱雜記》:文章純古,不害其為邪;文章艷麗,亦不害其為正。然世或見人文章鋪陳仁義道德,便謂之亞人君子;若言及花草月露,便謂之邪人。茲亦不盡也。皮日休曰:余嘗慕宋璟之為相,疑其鐵腸與石心,不解吐婉媚辭,及睹其文,而有《梅花賦》,清便富艷,得南朝徐庚體。然余觀近世所謂正人端士者,亦有艷麗之詞,如前世宋璟之比。如韓琦《點絳唇》。
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點絳唇·云透斜陽
云透斜陽,半樓紅影明窗戶。
暮山無數(shù)。
歸雁愁還去。
十里平蕪,花遠重重樹。
空凝佇。
故人何處。
可惜春將暮。
譯文:
1、平蕪:平曠的原野。
2、凝佇:有所思慮、期待而立著不動。
注釋:
1、平蕪:平曠的原野。
2、凝佇:有所思慮、期待而立著不動。
賞析:
作品賞析
【注釋】
①平蕪:平曠的原野。
②凝佇:有所思慮、期待而立著不動。
【評解】這首詞通過春景的.描寫,抒發(fā)作者懷人的情思。上片寫景。斜陽穿窗,暮山歸雁,已經(jīng)是黃昏的時候了。下片寫惜春懷人之情。平蕪遠望,樹木重重,春色將暮,故人何在?宛轉(zhuǎn)細膩地透露了無限懷念之情。全詞清新幽雅,委婉多姿。
【集評】《松窗錄》:元寵六舉不第,著《鐵硯篇》自勵。宣和中成進士,有寵于徽宗。曾賞其“風(fēng)弄一枝花影”、“暮山無數(shù),歸雁愁邊去”之句。又手書眉峰碧詞,問其出處,真跡藏其家。
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3
點絳唇
吳文英
卷盡愁云,素娥②臨夜新梳洗。
暗塵不起,酥潤凌波地③。
輦路④重來,仿佛燈前事。
情如水,小樓熏被,春夢笙歌里。
<注釋>
①試燈夜:元宵節(jié)為燈節(jié),那天要到處張燈結(jié)彩,元宵節(jié)的前一夜做為試燈夜。
②素娥:嫦娥,指明月。
③凌波:凌波仙子,本指洛神,這里指身材姣好的年青女子。
④輦路:原指帝王車駕走的路。這里指京城大道。
<譯文>
天上的烏云都被風(fēng)吹走了,剛下過雨時天空姣潔的明月,就像剛剛梳洗的`嫦娥一樣光彩照人。街上沒有一點飛塵,在光潤如如酥的大地上,往來著身姿輕盈的美麗女子。
如今又生回到京都,當(dāng)年賞燈的情景好像就在眼前,當(dāng)時的“你”柔情似水,而今一切都隨風(fēng)飄散,你不知身在何方,作者只好帶著對往事的無限追憶,走上小樓獨自擁著香被,聽著窗外的笙歌入眠,希望能在夢中出現(xiàn)當(dāng)年與“你”一起賞燈的情景。
<評析>
此詞為元宵前夕觀燈時之作。上闋寫烏云卷盡,月明就如剛剛梳洗過的嫦娥一樣嫵媚動人,身段纖巧的游女往來不絕。下闋寫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想起當(dāng)年與情人相戀的美好時光,作者不禁發(fā)出感慨,而今佳人不知何在,只能在夢中相見了。全詞抒發(fā)了一種淡淡的憂愁。
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點絳唇·高峽流云
王國維〔近現(xiàn)代〕
高峽流云,人隨飛鳥穿云去。數(shù)峰著雨。相對青無語。
嶺上金光,嶺下蒼煙沍。人間曙。疏林平楚。歷歷來時路。
譯文
高峻的峽谷中,煙云繚繞活動。人的眼光峰著峽中飛鳥,穿云而去。幾座經(jīng)歷風(fēng)雨的青峰,相對而立,寂然無語。朝陽照在峰頂上,深谷中蒼煙凝結(jié),云霧繚繞。峰著太陽升起,幽暗的山谷景色漸漸能看清了,剛才攀登過的徑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在自己的腳下了。
注釋
①點絳唇:點絳唇,詞牌名,此調(diào)因江淹《詠美人春游》詩中有“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句而取名。四十一字。上闋四句,從第二句起用三仄韻;下闋五句,亦從第二句起用四仄韻。②高峽:指作者南歸時所經(jīng)的峽山。峽山,在海寧東北。古稱夾谷,自唐后更為硤山。有東西二山,相傳為秦始皇所鑿。飛鳥:指清晨時離巢之鳥。③數(shù)峰:幾座青峰。④沍(hù):凝結(jié),閉塞。兩句的確是雨后朝霽的山景。明人陳鑒《游硤山》詩:天斧何年劈兩峰,半空金翠出芙蓉。⑤平楚:平闊的林野。此指山外的原野。歷歷:分明清楚。
賞析
這首詞是在寫在凌晨天還沒亮?xí)r爬山山頂人高遠望的感受,這首詞的.境界中都含有對人生之了悟的成分。
王國維特別善于寫景,“高峽流云彩,人隨飛鳥穿云去”寫出了一種類似杜甫“蕩胸生曾云彩,決眥入歸鳥”的那種攀登到半山高處所特有的景象。山下剛剛下過雨,山頂是晴天,山腰處亂云飛動,正是雨收而云未散的時候。“數(shù)峰著雨,相對青無語”,似乎是套用了姜夔《點絳唇》的“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這里“相對”解釋為人與“數(shù)峰”的相對要好些。因為對面青山一直就在那里靜靜地看著人在云霧里攀登,而人卻是在穿過半山的云霧之后才注意到這“著雨”的青山。青山雖然不會說話,卻在以雨后的美麗令人驚喜。
“嶺山金光,嶺下蒼煙沍”是說:抬頭看,朝陽初照的峰頂已然在望;低頭看,腳下深谷蒼煙凝結(jié),一片昏暗。因為在這里,從“嶺下蒼煙沍”到“人間曙,疏林平楚,歷歷來時路”這有一個時間的過程:隨著太陽的漸漸升高,黑暗山谷中的景色也漸漸能夠看清了,剛才攀登途中所經(jīng)過的那些高高低低的叢林,如今都已落在自己腳下。“歷歷”,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樣子,同時也是對往事和過去的回憶,用在這里具有一定的哲理的味道。在山下仰望攀登的道路,只能有“危乎高哉”的驚嘆而說不山“歷歷”;只有在經(jīng)過艱苦的攀登穿越烏云彩見到光明時才能夠有這種“歷歷”的回顧和反省。
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5
遼鶴歸來,故鄉(xiāng)多少傷心地。寸書不寄。魚浪空千里。
憑仗桃根,說與凄涼意。愁無際。舊時衣袂。猶有東門淚。
翻譯
我像那“遼東鶴”,離開多年之后,終于又歸來了。這熟悉而又生疏的故鄉(xiāng),有多少能勾起我傷感落淚的地方。都說魚能傳書,可是江波空自千里長流,這些年我們競未通過一封信。
如今物是人非,我只能通過她的妹妹代我轉(zhuǎn)達凄涼的心情。 不知道這哀愁何處才是盡頭?我只記得:舊日的衣袖上,還留著她在東門送別我時滴落的淚水。
注釋
遼鶴:常用以指重游舊地之人。
魚浪:此處說戀人沒有寄書,自己空等了千里外戀人的消息。
桃根:桃根為桃葉之妹。
衣袂:衣袖。
東門:泛指離別之地。句意為衣袖上仍有當(dāng)年的淚痕。
賞析
“遼鶴歸來,故鄉(xiāng)多少傷心地”,起首二句以比興發(fā)端。將自己比作離家千年的遼東鶴,一旦飛回故鄉(xiāng),事事處處都引起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觸發(fā)起無限傷感的情懷,“遼鶴”用的是《搜神后記》中丁令威的故事。”“故鄉(xiāng)多少傷心地”,《夷堅二志》作“故人多少傷心事。”
“寸書不寄,魚浪空千里”兩句。暗用典故。劉向《列仙傳》載:“陵陽子明釣得白魚,腹中有書。“又,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有句云: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里化用舊典,補敘別后多年了無音們。上句似先寫對方不寄書,實足從巳方感覺而后得知。下句直說自己久盼情狀。盼而“空”是結(jié)果”久盼的全過程,便從這個“空”字透露出來,從這個“空”,才回過頭來察覺了本是由于對方的“寸書不寄”。詞意平實,卻蘊思細致,深有韻味。
過片又回到眼前,“憑仗桃根,說與凄涼意”。人事變遷,信音遼邈,重來舊處,不見伊人,欲訴無由。東晉王獻之有《桃葉歌》三首,其二云:“桃葉復(fù)桃葉,桃葉連桃根。桃葉,獻之愛妾名,其妹名桃根。姊妹連枝,憑她說與,作者用比曲說如此雖隔一層,也是有死勝無了。“凄涼意”,《夷堅三志》作“相思意”。“凄涼”也好,“相思”也好,都是指多年積蓄未了情。 “凄涼”二字似乎表達得更深一些。有此二字,亦足以道出滿腔幽情了。
結(jié)尾“愁無際”三字,包含了別來至今,蕩漾在自己心中的無盡的悲感。“舊時衣袂,猶有東門淚”寫黯然銷魂之意,將情感推向極致。詞人看到她的舊時衣物至今猶在,內(nèi)心情感無法抑制,除了泫然淚下之外,再也說不出任何話語。古樂府《東門行》曰:“出東門,不顧歸。“”東門”在古典文學(xué)中是帶有濃厚悲傷色彩和感傷意蘊的送別之所,被賦予“一去不返”的.定性。詞人在這里化用,足以體現(xiàn)他仿佛認命一般,對于那些離去的人和事不抱任何希冀與期待了。
這首詞直抒胸臆,雖淡淡寫來,亦有深情無限。全篇章法多變,搖曳生姿,起承轉(zhuǎn)合,各具其妙。最妙處當(dāng)是結(jié)句,觸物生情,遙應(yīng)篇首,既綰合全篇,又點透題旨,有語淡情深之余味。
創(chuàng)作背景
周邦彥年輕時與蘇州歌伎岳楚云交往甚密。后來周邦彥離開蘇州回到京師,但對其情意卻絲毫未減。當(dāng)詞人再次回到蘇州,她已嫁與他人。幾天之后,周邦彥參加蘇州太守蔡巒的宴會時,見到了岳楚云的妹妹,于是詞人便創(chuàng)作了這首《點絳唇·傷感》來表達自己的無盡相思之情。
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6
點絳唇·長安中作
沙際春歸,綠窗猶唱留春住。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
渺渺吟懷,漠漠煙中樹。西樓暮,一簾疏雨,夢里尋春去。
翻譯
在水邊,春天歸來了,綠紗窗輕輕的吟唱著長留春在的歌。春在何處?落花紛飛,鶯燕無語。
情意綿遠的抒發(fā)我內(nèi)心的情懷,卻只見樹木在朦朧的煙中。日下西樓,獨剩下簾外的細雨,怕是只能在夢中去尋找春的蹤跡。
注釋
沙際:沙洲或沙灘邊。
綠窗:綠色紗窗。指女子居室。
渺渺:悠遠的樣子。
吟懷:抒發(fā)情懷。
漠漠:迷蒙的樣子。
暮: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
創(chuàng)作背景
元好問十九歲時,隨叔父官隴城(今甘肅天水),因參加秋試,在長安住過八九個月;二十一歲時扶叔父喪由隴城還鄉(xiāng)里,其后未再到秦中。此詞大約作于公元1208年(金章宗泰和八年戊辰),是年元好問十九歲,他面對長安春色,有感而發(fā)。詩中曰“二十”,蓋舉其成數(shù)。
賞析
詞中沒有著意渲染殘春景色,而是旁處落筆,側(cè)筆取妍。
起句“沙際春歸”,語似直露,而畫面見于文字之外。之所以說說春從水邊歸去,北宋詩人蘇軾的《春江晚景》中所說:“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也就是說,春來之時,柳樹發(fā)芽,楊柳青青,而春歸之時,柳絮飄飛,隨水而去。真有唐代詩人韓愈在《晚春》中說的“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最終卻是“花落有意隨水流,流水無心戀落花”。這里就表現(xiàn)出了殘春時節(jié)凋落的花瓣隨著流水飄去的景象。故吟詠“沙際春歸”四個字,乃覺無字處有意,空白處皆是畫。次句“綠窗猶唱留春住”,詩思奇妙。不說自己思春、戀春,卻說旁人春歸而不知,猶自癡情挽留。詞牌有《留春令》,綠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許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過是作者設(shè)置的一種境界,借說綠窗少女的歌聲以表達自己惜春的`情懷。這是詞體幽微宛轉(zhuǎn)處,作者掌握和運用得很成功。“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二句,熔鑄前人詞中意象,而翻進一層。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王安國的《清平樂》:“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黃庭堅《清平樂》:“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fēng)飛過薔薇”。上述諸作,或問花,或問鳥,不論是落花還是鶯啼,總還有點春天的影子。在這首詞中,不僅是問而無答,乃更無可問訊。“花落鶯無語”,春光老盡,連點聲息都沒有了,更能體現(xiàn)“春意已盡,無可尋覓”的意境。
詞人對春天是無限的眷戀的,也是沒有放棄才對春的追求。所以,下片詞人接著寫道:“渺渺吟懷,漠漠煙中樹。”“渺渺”即悠遠的樣子。意思是說,滿腹情懷遠望尋覓,滿眼所見是霧氣沉沉中隱隱約約的樹林。這里,詞人化用了南北朝時期著名詩人謝眺《游東田詩》中“遠樹暖阡阡,生煙紛漠漠”的詩意。詞人極目遠望,不見春之蹤影,只見霧氣沉沉中的樹影,心中無限惆悵。于是,詞人寫道:“西樓暮,一簾疏雨,夢里尋春去。”“西樓”也許就是在西邊的一座樓,也許就是一座樓的名稱,在詩詞中經(jīng)常用到,也許就是一種情懷的表現(xiàn)。比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的“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煜的《相見歡》中寫道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他們都有用了“西樓”,但各自有不同的情懷。元好問這里的意思是說,尋春無果,只有在日暮上西樓,在隔簾聽雨中求得好夢,在夢中去尋覓了心中的春意。特別是最后“夢里尋春去”一句很有用意的。夢境本來是虛幻的,可詞人偏偏要到夢中尋覓。從這里,我們不但感覺到詞人對尋春的執(zhí)著與對春的深情,而且也能感受到詞人即使傷春,也沒有那么失望,那么感傷,畢竟是在“長安中作”,比起“悲秋”來,感覺還是要溫和多了。結(jié)句“夢里尋春去”,語淡情深。現(xiàn)實之春確已逝去,而詞人不作絕望頹唐之想,還要到夢境中去追尋。這種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追求,也正反映了詞人年輕健康的心理情緒。
該詞在藝術(shù)特色上,語淺意深,意蘊深厚。側(cè)面落筆,盡情抒寫。以夢結(jié)尾,提升境界。
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7
點絳唇·蹴罷秋千 宋朝 李清照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點絳唇·蹴罷秋千》譯文
蕩完秋千,慵倦地起來整理一下纖纖素手。瘦瘦的花枝上掛著晶瑩的露珠,花兒含苞待放,因蕩過秋千涔涔香汗?jié)B透著薄薄的羅衣。
忽見有客人來到,慌得顧不上穿鞋,只穿著襪子抽身就走,連頭上的金釵也滑落下來。含羞跑開,倚靠門回頭看,明明看的是客人卻要嗅嗅門前的青梅以此掩蓋。
《點絳唇·蹴罷秋千》注釋
點絳唇:詞牌名。
蹴:踏。此處指打秋千。
慵:懶,倦怠的樣子。
襪刬:這里指跑掉鞋子以襪著地。金釵溜:意謂快跑時首飾從頭上掉下來。
倚門回首:這里只是靠著門回頭看的意思。
《點絳唇·蹴罷秋千》賞析
此詞,屬存疑之作,若確為易安作品,當(dāng)為清照早年作品,寫盡少女純情的神態(tài)。
上片蕩完秋千的精神狀態(tài)。詞人不寫蕩秋千時的歡樂,而是剪取了“蹴罷秋千”以后一剎那間的鏡頭。
此刻全部動作雖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蕩秋千時的情景,羅衣輕飏,像燕子一樣地空中飛來飛去,妙靜中見動。“起來慵整纖纖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從秋千上下來后,兩手有些麻,卻又懶得稍微活動一下,寫出少女的嬌憨。“纖纖手”語出《古詩十九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借以形容雙手的細嫩柔美,同時也點出人物的年紀和身份。“薄汗輕衣透”,她身穿“輕衣”,也就是羅裳初試,由干蕩秋千時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額上還滲有晶瑩的汗珠。這份嬌弱美麗的神態(tài)恰如嬌嫩柔弱的花枝上綴著一顆顆晶瑩的露珠。“露濃花瘦”一語既表明時間是春天的早晨,地點是花園也烘托了人物嬌美的風(fēng)貌。整個上片以靜寫動,以花喻人,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蕩完秋千后的神態(tài)。
下片寫少女乍見來客的情態(tài)。她蕩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動彈,突然花園里闖進來一個陌生人。“見客入來”,她感到驚詫,來不及整理衣裝,急忙回避。
“襪刬”,指來不及穿鞋子,僅僅穿著襪子走路。“金釵溜”,是說頭發(fā)松散,金釵下滑墜地,寫匆忙惶遽時的表情。詞中雖未正面描寫這位突然來到的客人是誰,但從詞人的反應(yīng)中可以印證,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時此刻的內(nèi)心感情和外部動作作了精確的描繪。“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極精湛的筆墨描繪了這位少女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見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這一細節(jié)掩飾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幾眼。下片以動作寫心理,幾個動作層次分明,曲折多變,把一個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劃出來。唐人韓偓《竿奩集》中寫過類似的詩句:“見客入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見輕薄,“和羞走”現(xiàn)深摯:“手搓梅子”只能表現(xiàn)不安,“卻把青梅嗅”則可描畫矯飾:“映中門”似旁若無人,而“倚門”則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筆,少女窺人之態(tài)婉然眼前。
這首詞寫少女情況心態(tài),雖有所本依,但卻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獲“曲盡情悰”之譽。
《點絳唇·蹴罷秋千》賞析二
靖康之亂前,詞人李清照的生活是幸福美滿的。她這時期的詞,主要是抒寫對愛情的強烈追求,對自由的渴望。風(fēng)格基本上是明快的。《點絳唇》(“蹴罷秋千”)很可能就是這一時期中的早期作品。
這首詞的上片用“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給讀者描繪出一個身軀嬌小、額間鬢角掛著汗珠、輕衣透出香汗剛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潑、憨態(tài)可掬的嬌美形象。緊接著,詞人轉(zhuǎn)過筆鋒,使靜謐的詞境風(fēng)吹浪起,寫少女忽然發(fā)現(xiàn)有人來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連鞋子也顧不上穿,光著襪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頭上的金釵也滑落了。這把封建社會深閨少女的另一種心理和行動,也就是在封建禮教束縛下的遵守所謂“禮”的心理和行動,逼真地摹寫出來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門邊,卻沒有照常理立刻躲進屋里去,而是“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李清照這兩個短句和李煜《一斛珠》中的“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一樣,成功地寫出了少女的情態(tài)。同時,李清照這兩個短句還生動地表露了少女的內(nèi)心世界。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現(xiàn)其若無其事來遮掩她的緊張。這和歐陽炯《賀明朝》中的:“石榴裙帶,故將纖纖玉指,偷捻雙鳳金線。”晃沖之《傳言玉女·上元》中的“嬌波溜人,手捻玉梅低說”,都有類似之處。這和今天現(xiàn)實生活中,年輕的姑娘以擺弄辮梢、手絹等,來掩飾她的害羞、緊張也是類似的。至于“回首”,那也和歐陽炯《南鄉(xiāng)子》中“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顧,笑指芭蕉林里住”的“回顧”,李珣《南鄉(xiāng)子》中“玉纖遙指花深處,爭回顧,孔雀雙雙迎日舞”的“回顧”一樣,雖然它們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表達的感情,并不完全相同,但它們都是以簡單的.回頭看的動作,表現(xiàn)比較復(fù)雜的內(nèi)心活動的。李清照這兩個短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對來人打攪了她自由玩樂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攪她的來人是誰,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么狼狽的是誰,是什么樣的人。這表現(xiàn)了她的天真、勇敢,表現(xiàn)了她對封建禮教束縛輕視的一面。這種思想感情,就其內(nèi)容來說,遠遠超過了這一生活側(cè)面的描寫。
在李清照之前,雖然絕大多數(shù)詞都是寫婦女,但是,能夠描繪出婦女的形象,并寫出婦女的內(nèi)心世界,而且有一定意義的卻不多。李清照這首《點絳唇》語言質(zhì)樸,形象生動逼真,不但有心理描寫,而且有一定的深意,的確是一首寫封建社會的少女(詞人的自我寫照)的好作品。它和李清照的著名詞作《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武陵春》(“風(fēng)住塵香花已盡”)、《聲聲慢》(“尋尋覓覓”)等完全可以媲美。
《點絳唇·蹴罷秋千》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是為李清照的早年作品。據(jù)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李清照結(jié)識張耒、晁補之及同齡諸女友,《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點絳唇·蹴罷秋千》等詞應(yīng)當(dāng)就是作于此年前后。
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8
滿眼韶華,東風(fēng)慣是吹紅去。幾番煙霧,只有花難護。
夢里相思,故國王孫路。春無主!杜鵑啼處,淚灑胭脂雨。
譯文及注釋
「翻譯」
美麗的春光映入眼簾,春日東風(fēng)總是將繁花吹散。幾重?zé)熡觌鼥V,只有這些嬌弱的花朵難以庇護。夢里總是時不時浮現(xiàn)起舊時故國的道路。春天反復(fù)無常,在那杜鵑泣血的地方,分不清落花染紅的是春雨還是眼淚。
「注釋」
⑴此詞原題為《點絳唇·春閨》,后代編者王昶等人為拔高陳子龍這首詞的思想而作了修改。
⑵“幾番”句:指清兵入關(guān)后的一系列事變。
⑶王孫:對尊禮、思慕者的稱呼,如淮南小山《招隱士》的“王孫游兮不歸”。這里疑指魯王、唐王。
⑷“春無”三句:嘆復(fù)國不易。
「賞析」
此詞見于《陳忠裕全集》,借惜花懷人,寄托亡國哀痛與復(fù)國希望。正如題中所示,此詞是寫“春日風(fēng)雨有感”。“春日風(fēng)雨”,是當(dāng)時所處的.環(huán)境、節(jié)候和氣氛,而“有感”則是寄離詞人的感慨和情懷。詞之起二句,先揚后抑。此時詞人舉目所見,是“滿眼韶華”,一片春光。繼而東風(fēng)乍起,落紅遍地。這一頓挫,表現(xiàn)了自然界的變化,從而也折射出時代的變化。詩詞的寄托,他曾說過他之作詩是為了“憂時托志”(《六子詩序》)。此詞形式上雖“風(fēng)流婉麗”,但詞人借以“憂時托志”則與其詩作是一樣的,閱讀時須透過綺麗的表面,去體會深永的內(nèi)涵。
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9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翻譯
暮春時節(jié),深閨里無邊的寂寞如潮水般涌來,這一寸的柔腸卻要容下千絲萬縷的愁緒。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卻越容易流逝,淅淅瀝瀝的雨聲催著落紅,也催著春天歸去的腳步。
在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闌干,縱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無情緒。輕問一聲:“良人呵,你在何處?”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邊的連綿衰草,蔓延著良人必經(jīng)的道路。
注釋
“寂寞”二句:此系對韋莊調(diào)寄《應(yīng)天長》二詞中有關(guān)語句的隱括和新變。
人何處:所思念的人在哪里?
賞析一
這是一首借傷春寫離恨的閨怨詞。全詞情詞并勝,神韻悠然,層層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無限愁情。
首先詞人將“一寸”柔腸與“千縷”愁思相提并論,使人產(chǎn)生了一種強烈的壓抑感,仿佛她愁腸欲斷,再也承受不住。“惜春”兩句,不復(fù)直言其愁,卻“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現(xiàn)女子的心理活動。淅瀝的雨聲催逼著落紅,也催逼著春天歸去的腳步。唯一能給深閨女子一點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幾聲空洞的回響。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華的'寫照。
下片寫憑闌遠望。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倚闌”表示人物心情悒郁無聊。這里詞人“倚”這個動詞后面綴以“遍”字,活畫出一深閨女子百無聊賴的煩悶苦惱。下句中又以“只是”與“倚遍”相呼應(yīng),襯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無情緒”,這就有力地表現(xiàn)了愁情深重,無法排解。
結(jié)尾處,遙問“人何處”,點明憑闌遠望的目的,同時也暗示了“柔腸一寸愁千縷”、“祇是無情緒”的根本原因。這里,詞人巧妙地安排了一個有問無答的布局,卻轉(zhuǎn)筆追隨著女子的視線去描繪那望不到盡頭的萋萋芳草,正順著良人歸來時所必經(jīng)的道路蔓延開去,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天邊。然而望到盡頭,唯見“連天芳草”,不見良人蹤影。
這首詞上片寫傷春之情,下片寫傷別之情。傷春、傷別,融為柔腸寸斷的千縷濃愁。刻畫出一個愛情專注執(zhí)著、情感真摯細膩的深閨思婦的形象。寫出了讓人肝腸寸斷的千縷濃愁:寂寞愁、傷春愁,傷別愁以及盼歸愁。結(jié)尾“望斷”二字寫盡盼歸不能的愁苦,此時感情已積聚至最高峰,全詞達到高潮。
賞析二
這首詞的基本內(nèi)容:
上片第一句“寂寞深閨”,寫一個青年女子在自己深藏后院的閨房里,心中感到非常寂寞;第二句“柔腸一寸愁千縷”,寫青年女子的愁狀,一寸柔腸便有千縷愁絲,那么整個人呢?可見她的寂寞和憂愁該有多么厲害。第三四句“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寫青年女子憂愁的環(huán)境:給人帶來希望并讓人惋惜的春天走了,又下起了催著春花凋落的雨。這一切,能不讓人愁上加愁嗎?這是上片的內(nèi)容。
下片第一二句“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還是寫青年女子的愁狀。待在閨房里是“寸腸千縷愁”,只好走到閨房外面。但過去青年女子是不能隨便走下閨房樓梯的,所以只能在上面依著欄桿想一想,望一望。想什么?正是那“催花雨”讓她想到了“人何處?”想道了離自己而遠去的意中人現(xiàn)在何處?,是否也在淋雨?什么時候回來?這才是青年女子真正憂愁的原因;那她望什么?望外面的風(fēng)景嗎?不是,是望自己的想象中的景象——意中人歸來時的情景。望到了嗎?沒有。那望到了什么?望到了“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是啊!望到的是連到天邊的無際荒草,是望不見歸路——意中人歸來的那條路。這就是青年女子倚欄眺望的凄涼情景、心理狀態(tài)和無望結(jié)果。
以上就是這首詞在四十一個字中所表達的基本意思。
這首詞的結(jié)構(gòu)和寫作藝術(shù)手法:
全詞由寫寂寞之愁,到寫傷春之愁,再寫傷別之愁,更寫盼歸之愁,這樣全面地、層層遞進地表現(xiàn)了青年女子心中愁情不斷累積的情狀,是遞進的寫法。一個“雨”字,把上下兩片勾聯(lián)在一起;遠處是無際荒草,近處是雨催花落;閨房內(nèi)是愁腸寸斷,閨房外是滿目凄涼。多么凄美的意境!詞人在這里把青年女子的“愁”的確已然寫盡、寫透,可謂淋漓盡致!所以明代陸云龍在《詞菁》中稱道此首詞是“淚盡個中”,《云韶集》也盛贊此作“情詞并勝,神韻悠然。”
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雨恨云愁,江南依舊稱佳麗。
水村漁市。
一縷孤煙細。
天際征鴻,遙認行如綴。
平生事。
此時凝睇。
誰會憑闌意。
譯文
雨綿綿,恨意難消,云層層,愁緒堆積,江南景色,依舊被稱為上好美麗。水邊村落,湖畔漁市,裊裊升起一縷孤零零的炊煙,那么淡,那么細。
一行長途跋涉的鴻雁,在那水天相連的遙遠的天際,遠遠望去,款款飛行,好似列隊首尾連綴。回想平生事業(yè),此時此刻,凝視征鴻,誰理會我憑欄遠眺的含意!
注釋
孤煙:炊煙。
行如綴:排成行的大雁,一只接一只,如同綴在一起。
凝睇:凝視。睇:斜視的樣子。
會:理解。
賞析:
【評解】
這首詞是王禹偁任長州知州時的作品。詞中描繪了江南水鄉(xiāng)的風(fēng)物景色,抒發(fā)了他壯年時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感慨。
全詞借景抒情言志,寫得委婉含蓄。風(fēng)格清麗,感情質(zhì)樸。
【集評】
《詞苑》:此詞“清麗可愛,豈止以詩擅名”。
《唐宋詞賞析》:此詞把握住水鄉(xiāng)景物的特征,用清淡自然的筆觸,描繪出一幅色彩暗淡的風(fēng)景圖,隱約流露出作者客居異鄉(xiāng),抑郁愁悶的心情。
《唐宋詞選注》:王禹偁的作品以詩文為主,在僅存的這首小詞中,他描繪了江南水鄉(xiāng)的景色,抒寫出游子的客愁,寫得委婉細致。詞末透露作者的懷才不遇之感,不同于一般的艷詞。
此詞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傳世之作。全詞以清麗的筆觸、沉郁而高曠的格調(diào),即事即目,寓情于景,通過描繪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積極用世、渴望有所作為的政治理想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情懷。《竹林紀事》評此詞云:“情麗可愛,豈止以詩擅名。”
起首一句“雨恨云愁”,借景抒情,借情寫景。云、雨并無喜怒哀樂,但詞人覺得,那江南的雨,綿綿不盡,分明是恨意難消;那灰色的云塊,層層堆積,分明是郁積著愁悶。即使是在這彌漫著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舊是美麗的。南齊詩人謝朓《入朝曲》寫道:“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王禹偁用“依舊”二字,表明自己是僅承舊說,透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
上片煞拍寫的是:在濛濛的雨幕中,村落漁市點綴在湖邊水畔;一縷淡淡的炊煙,從村落上空裊裊升起;水天相連的遠處,一行大雁,首尾相連,款款而飛。但如此佳麗的景色,卻未能使詞人歡快愉悅,因為“天際征鴻,遙認行如綴”。在古人心目中,由飛鴻引起的感想有許多。“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李白《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在這里,詞人遙見沖天遠去的大雁,觸發(fā)的是“平生事”的聯(lián)想,想到了男兒一生的事業(yè)。王禹偁中進士后,只當(dāng)了長洲知縣。這小小的芝麻官,無法實現(xiàn)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無知音,愁無雙翼,不能象“征鴻”一樣展翅高飛。
最后,王詞將“平生事”凝聚在對“天際征鴻”的睇視之中,顯得含蓄深沉,言而不盡。
這首詞在藝術(shù)風(fēng)格上一改宋初小令雍容典雅、柔靡無力的格局,顯示出別具一格的面目。詞中交替運用比擬手法和襯托手法,層層深入,含吐不露,語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飾,讀來令人心曠神怡。從思想內(nèi)容看,此詞對于改變北宋初年詞壇上流行的“秉筆多艷冶”的風(fēng)氣起了重要作用,為詞境的開拓作了一定的貢獻。
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點絳唇·閨思
宋代 李清照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衰草一作:芳)
譯文
暮春時節(jié),深閨里無邊的寂寞如潮水般涌來,這一寸的柔腸卻要容下千絲萬縷的愁緒。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卻越容易流逝,淅淅瀝瀝的雨聲催著落紅,也催著春天歸去的腳步。在這寂寞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闌干,縱是春天千般好,怎奈也是無情緒。輕問一聲:“良人呵,你在何處?”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邊的連綿衰草,蔓延著良人必經(jīng)的道路。
注釋
⑴點絳唇:詞牌名。
⑵“寂寞”二句:此系對韋莊調(diào)寄《應(yīng)天長》二詞中有關(guān)語句的隱括和新變。
⑶人何處: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處的“人”,當(dāng)與《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的“武陵人”及《滿庭芳·小閣藏春》的“無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趙明誠。
⑷“連天”二句:化用《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達亟待良人歸來之望。
賞析:
這是一首借傷春寫離恨的閨怨詞。全詞情詞并勝,神韻悠然,層層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無限愁情。
首先詞人將“一寸”柔腸與“千縷”愁思相提并論,使人產(chǎn)生了一種強烈的壓抑感,仿佛她愁腸欲斷,再也承受不住。“惜春”兩句,不復(fù)直言其愁,卻“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現(xiàn)女子的心理活動。淅瀝的雨聲催逼著落紅,也催逼著春天歸去的腳步。唯一能給深閨女子一點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幾聲空洞的回響。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華的寫照。
下片寫憑闌遠望。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倚闌”表示人物心情悒郁無聊。這里詞人“倚”這個動詞后面綴以“遍”字,活畫出一深閨女子百無聊賴的煩悶苦惱。下句中又以“只是”與“倚遍”相呼應(yīng),襯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無情緒”,這就有力地表現(xiàn)了愁情深重,無法排解。
結(jié)尾處,遙問“人何處”,點明憑闌遠望的目的,同時也暗示了“柔腸一寸愁千縷”、“祇是無情緒”的根本原因。這里,詞人巧妙地安排了一個有問無答的布局,卻轉(zhuǎn)筆追隨著女子的視線去描繪那望不到盡頭的萋萋芳草,正順著良人歸來時所必經(jīng)的道路蔓延開去,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天邊。然而望到盡頭,唯見“連天芳草”,不見良人蹤影。
這首詞上片寫傷春之情,下片寫傷別之情。傷春、傷別,融為柔腸寸斷的千縷濃愁。刻畫出一個愛情專注執(zhí)著、情感真摯細膩的深閨思婦的形象。寫出了讓人肝腸寸斷的千縷濃愁:寂寞愁、傷春愁,傷別愁以及盼歸愁。結(jié)尾“望斷”二字寫盡盼歸不能的愁苦,此時感情已積聚至最高峰,全詞達到高潮。
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莫唱陽關(guān),風(fēng)流公子方終宴。秦山禹甸。縹緲真奇觀。
北望平原,落日山銜半。孤帆遠。我歌君亂。一送西飛雁。
譯文
用不到去歌唱離情別緒的《陽關(guān)曲》,錢公永英俊杰出,宴會就要結(jié)束了。會稽郡會稽山郊外的地方,隱隱約約間真是秀麗的.奇觀啊。
北面的大平原,在茫茫的天空中,太陽要落山了,但還遲遲不下,好像被遠山銜住一半而行步不前一般。再看那遼闊湖面上,正有一只帆船孤孤單單地駛向遠方。我默默唱著《陽關(guān)三疊》曲,君合著末章樂曲,一句話也沒有,只有共同目送著天際的西飛之雁。
注釋
點絳唇:詞牌名,此調(diào)因江淹《詠美人春游》詩中有“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句而取名。錢公永:生平不詳。孔凡禮《蘇軾年譜》卷二十九:“云‘風(fēng)流公子’,公永或為(錢)勰子。”
陽關(guān):即琴曲《陽關(guān)曲》。又名《陽關(guān)三疊》。各派琴譜均以(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澠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詩為主要歌詞,或引申詩意,增換詞句,抒發(fā)離情別緒。后人因謂之《陽關(guān)曲》,或《渭城曲》。又,因全曲分三段,原詩反復(fù)三次,故稱“三疊”。
風(fēng)流公子:指錢公永。謂其英俊杰出,富有才學(xué)而不拘禮法。
秦山禹甸(diàn):秦山,指今浙江紹興境內(nèi)的會稽山,因秦始皇曾登臨,故稱。禹甸:杭州為古代會稽郡,相傳夏禹死于此處,故稱。甸:郊外地方。前者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后者見《史記》卷二《夏本紀》。
縹緲:隱隱約約似有似無貌。
賞析:
此詞一首送別詞,是詞人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九月餞別友人錢公永在杭州而作。
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點絳唇·一夜東風(fēng)
宋代:曾允元
一夜東風(fēng),枕邊吹散愁多少。數(shù)聲啼鳥。夢轉(zhuǎn)紗窗曉。
來是春初,去是春將老。長亭道。一般芳草。只有歸時好。
譯文:
一夜東風(fēng),枕邊吹散愁多少。數(shù)聲啼鳥。夢轉(zhuǎn)紗窗曉。
來是春初,去是春將老。長亭道。一般芳草。只有歸時好。
注釋:
一夜東風(fēng),枕邊吹散愁多少。數(shù)聲啼鳥。夢轉(zhuǎn)紗窗曉。
夢轉(zhuǎn):猶夢覺。
來是春初,去是春將老。長亭道。一般芳草。只有歸時好。
長亭:古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為餞別、暫歇之處。
賞析:
此詞寫閨情。新穎別致,不落俗套。一夜東風(fēng),原應(yīng)羅愁織恨,而詞中卻說“枕邊吹散愁多少”;“來是春初,去是春將老”往往引起人們嘆春惜花,無限感傷,而詞中偏說“只有歸時好”。在即將結(jié)束羈旅生活、踏上歸程的.征人眼中,長亭道上的芳草也在分享著他內(nèi)心的喜悅。全詞清麗婉約,情景交融。
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14
【作品介紹】
南宋吳大有的一首送別佳構(gòu)。其詞今存一首,因載《絕妙好詞》卷六得傳。
【原文】
點絳唇·送李琴泉
江上旗亭,送君還是逢君處。
酒闌呼渡。云壓沙鷗暮。
漠漠蕭蕭,香凍梨花雨。
添愁緒。斷腸柔櫓。相逐寒潮去。
【注釋】
1. 旗亭:即酒樓;
2. 漠漠:密布彌漫的樣子;
3. 蕭蕭:這里指的是風(fēng)雨聲。
4.柔櫓:指船槳,也指船槳劃動的擊水聲。
【賞析】
“江上旗亭,送君還是逢君處”兩句起筆,寫出離別的地點在“江上旗亭”。在江邊小酒樓里為朋友餞行。離愁難堪,更何況“送君還是逢君處”。過去歡樂地相逢在這個地方,而眼下分手又是在這同一個地方;以逢君的快樂襯托送君的悲哀。撫今追昔,觸景生情,更令人不堪回憶過去。
“酒闌呼渡,云壓沙鷗暮”二句,寫作者與友人不得不分手時的無限眷戀之情。之所以“勸君更進一杯酒”,是因為“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不知何日再次相逢。盡管深情留連,眷戀不舍,但酒闌日暮,只得分手,只好呼喚渡船載友離去。蒼茫的暮靄中,只有沙鷗在低暗的云層下飛翔,離別而去的朋友,猶如眼前這“天地一沙鷗”,行蹤不定,浪跡天涯。而送行者的此時的心情,又好像周圍四合的暮云一樣黯淡無光,這里“酒闌”與“旗亭”互相照應(yīng):“呼渡”、“沙鷗”與“江上”照應(yīng)。
下片“漠漠蕭蕭,香凍梨花雨”,承接上片結(jié)句的句意。寫出作者與友人分別時的.無限愁思。“香凍”和“梨花雨”,可見此時正是春天。瀟瀟暮雨灑江天,天解人意,好像為離別而灑淚,云靄彌漫,春寒料峭,此時此地,此景此情,怎能不使人“添愁緒”呢!“添”,給本來已貯滿愁緒的心頭,又增添了幾許愁緒。結(jié)句意蘊深遠:“斷腸柔櫓,相逐寒潮去。”
隨著那令人聞之腸斷的船槳聲,朋友所乘之船與寒潮相逐逐漸遠去,船櫓擊水聲則愈來愈弱,而佇立江岸的詞人的心情,即久久不能平靜。獨立蒼茫,暮雨瀟瀟,柔櫓遠去,心隨船往……這是一幅非常使人動情的“暮雨江干送行圖”。
這是一首寫送別的詞,作者為吳大有,寶佑年間為太學(xué)生,宋亡以后,他退隱山林,不任蒙元。該詞淡雅雋永,別具情致。
吳大有這首詞雖然短小,但卻蘊意豐富。詞中暮云,沙鷗、柔櫓、寒潮、梨花雨等語,雖似寫景卻字字含情,尤其是“闌”、“壓”、“暮”、“寒”等字,凄傷婉轉(zhuǎn),與詞人傷離惜別的凄涼之情融為一處,深遠哀婉,十分動人。
本詞意象豐富,描寫細膩,緊要處,盡是點睛之字。情景交融,將離別的憂傷刻畫成了一幅雋永的景致,極富感染力。
【作者介紹】
吳大有(生卒年不詳)字有大,一字勉道,號松壑,嵊縣(今屬浙江)人,寶祐間游太學(xué),率諸生上書言賈似道奸狀,不報,遂退處林泉,與林昉、仇遠、白珽等詩酒自娛。元初辟為國子檢閱,不赴。有《千古功名鏡》。詞存一首,載《絕妙好詞》卷六。更多古詩詞賞析內(nèi)容請關(guān)注“”
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午夢初回,卷簾盡放春愁去。晝長無侶。自對黃鸝語。
絮影蘋香,春在無人處。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
譯文:
午夢初回,卷簾盡放春愁去。晝長無侶。自對黃鸝語。
午后從夢中醒來,卷起簾子將滿室春愁散去。白天時間漫長,無人做伴,甚是無聊。只能獨自對著樹上黃鸝言語。
絮影蘋香,春在無人處。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
空中柳絮飄飛,隱隱傳來蘋香,尋覓不到的春天原來在這里啊!乘著小舟去尋訪舊友,兩人正在梨花樹下醞釀構(gòu)思,一陣細雨打落梨花,落滿硯臺。
注釋:
午夢初回,卷簾盡放春愁去。晝長無侶。自對黃鸝語。
絮影蘋香,春在無人處。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硯(yàn)梨花雨。
硯:硯臺。
賞析:
“午夢初回,卷簾盡放春愁去。”春天的天氣,催人欲睡,詞人午后醉入夢鄉(xiāng),醒來后,又覺室內(nèi)異常清靜,空氣似乎凝滯了一般。這種環(huán)境,使人愁悶。于是詞人打起簾子,明媚的陽光伴隨清新的空氣涌入室內(nèi),心情為之一暢。“卷簾盡放春愁去”。春愁乃無形之物,簾兒一卷,它竟象鳥兒一樣被放了出去。
這句寫得富有特色,作者成功地賦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覺。“晝長無侶,自對黃鸝語”。寂寞的詞人,只有與黃鸝相對而語,將寂寞之情緒卻寫得趣味悠然,惱人春色日初長,在長長的白天里,詞人沒有詩朋酒侶,極感無聊。黃鸝而可與語,真奇想也。這一是烘托出無侶之孤寂,另外反映出閑愁之仍在,前面所謂“盡放春愁去”,其實并未放盡。詞情宛轉(zhuǎn),妙在含蓄。
由于春愁難排,更由于無人與語,詞人遂移舟訪友,很自然地過渡到下闋。“絮影蘋香,春在無人處。”詞人已離開室內(nèi),融入大自然的.懷抱。暮春時節(jié),柳絮紛飛,在陽光映照下,境界極美。在那飄著絮影、沁著蘋香的地方,自然充滿了春意。著意尋春春不見,原來春天卻在這里。詞人一腔喜悅溢于言外。至此,那無盡春愁,才真正被放了出去。
“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結(jié)筆寫出訪矣氏花園。“移舟去”,寫得閑婉。詞人只抓住園中一個景物——碩果軒旁的大梨樹一株;只寫一樁雅事——樹下題詩。正當(dāng)他和園主人醞釀構(gòu)思,可是詩句未成,突然下起雨來。
【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點絳唇原文翻譯及賞析09-07
點絳唇原文翻譯賞析11-07
點絳唇原文及賞析02-27
點絳唇·閨思原文翻譯及賞析12-01
點絳唇·閨思原文、翻譯及賞析02-02
秦觀《點絳唇桃源》原文翻譯及賞析12-20
點絳唇·詠梅月原文翻譯及賞析10-22
點絳唇·病起懨懨原文翻譯及賞析09-19
點絳唇·閑倚胡床原文翻譯及賞析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