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不想上學的孩子教學心得(通用9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不想上學的孩子教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不想上學的孩子教學心得 1
那天送孩子上學,當我轉身要離開學校門口時,忽然聽到地動山搖地哭聲,那哭聲驚天地泣鬼神,學校門口數百雙眼睛瞬間轉向這個男孩子,馬路上行走的行人做買賣的小攤販們都把目光投向這里,時間好像在此刻凝固和靜止。
一個大人滿頭是汗的從校門口跑了出來,左顧右盼的同時還在打電話。看到在學校門口啼哭的孩子,她一把拽住孩子,“在這里待著別動,你媽媽馬上來接你了。”看到這么多人在看著這個孩子,大人解釋說:這是我侄子家的孩子,今天家里過廟,孩子說娘和姨姨都來趕廟,憑什么讓人家上學?她的話音還沒有落,馬路對過一個中年人推著自行車在向這邊張望。
“你媽媽來了,去找你媽媽吧,我管不了你了!”
孩子還在“哇哇”大哭,那種哭聲隔著馬路還聽的一清二楚。這個孩子從所穿校服來看,大概是四年級的孩子。
不想上學的孩子,我也見過好幾個,這樣的孩子總是很另類,很難融入集體之中,這樣的孩子即使在學校里也顯得和別人格格不入。其實,細心的家長在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樣時應該能夠看出端倪來。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孩子玩電腦和手機的時間比較多,和同學家長交流時間比較少。
曾經就玩手機和學生做過交流,這是一群七年級的學生,比較有思想。
“你們放假時是不是老是抱著手機玩兒?”
“不是,家長不讓玩。”
“那是不是非得等到家長生氣了,才肯放下手機去寫作業。”
“老師,你怎么知道的!”
我怎么知道的?我家里也有小孩子啊!前兩天就聽到朋友抱怨:放假了,我的日子都沒法過。哪里有補習班,趕緊把孩子送到補習班去。其實我覺得假期是孩子們調整身心的時候,再疲于應戰的話孩子們是真不適應,也是真的更討厭學習。
我告訴我的學生,手機不是不可以玩,家長若真的不讓玩那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把握住“度”。怎么掌握住這個“度”,一是時間安排要合理要有嚴格的時間概念,二是要培養自己一點興趣愛好:畫畫、唱歌、游泳、旅游、街舞、剪紙、輪滑等等,都是可以的。
說到玩游戲玩手機,想到曾經教過一個學生。這個孩子三天兩頭生病,家長和老師都很納悶,看著這么壯實的.孩子,怎么會老是生病,不是頭疼就是發燒,不是感冒就是胃疼。
后來,我問過他的同桌和他周圍的學生,孩子們告訴我,他玩“王者榮耀”這一款游戲,或者有些上“癮”。
于是我們有了一次對話的機會。
“你這一陣身體怎么樣?”
“老師,沒有什么大事,就是有時頭疼。”
“是不是晚上休息不好?”
“也不全是。”
“是不是晚上偷偷玩游戲?”
“沒有,沒有。”我分明從他眼睛里讀出愧疚來了。
“王者榮耀?!”
“老師,你怎么知道?”
“你一個人玩還是幾個人玩兒?”
后來,孩子竹筒到豆子似的全說了出來。在大人睡覺后自己在臥室偷偷玩手機,玩的時間大概都是在晚上十二點之后,原來如此!困擾家長和老師的孩子生病的問題徹底解決了,休息不好不生病才怪。自從那一次談話之后,這個學生白天再也沒有缺過課。
我也探究過這類學生的心理。在小學時都是成績優秀的姣姣者,到了初中,很多優秀的孩子都集中在一起,那種“拔萃”的感覺再也找不到了,被老師寵愛的感覺再也沒有了,心理的失落必然要找到排解和排泄的方式。而手機游戲,在“王者榮耀”中他們或許是“領導者”或者“王者”,在虛擬的世界里他們可以“出人頭地”或者“一統天下”,這種心理滿足是現實生活所無法給予的。去年,聽中央電教館蔣宇老師的講座,我就特別關注“學習游戲化”或者“游戲學習化”這個名詞,為什么我們不可以把高科技運用在學習生活中?為什么不能使學習輕松愉悅?為什么不能使我們的學生主動去學習?我想這是困擾大部分老師和教育工作者的一個難題,如果有一天,這些困惑得到解決,那么我想最起碼,每一個孩子或許會像沉迷于手游一樣沉迷于學習,那該多好啊!
就目前這種情況,我想作為一名家長和老師,應該給孩子正確的引導,而不是壓制和斷網。青春期的孩子也正處在叛逆期,“疏導”的作用永遠大于“添堵”。
炎炎夏日,本來心情就有些焦灼和不安。酷暑考驗的不僅僅是身體的承受能力更是對心理的挑戰。只是希望我的孩子和我的學生在一個假期中可以學習到學校和老師所不能給予的,愉快的度過一個充實踏實的假期。
不想上學的孩子教學心得 2
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我遇到過不少 “不想上學” 的孩子。起初,我曾簡單地將原因歸結為 “孩子懶惰” 或 “家長管教不嚴”,但真正深入了解后才發現,每個厭學孩子的背后,都藏著未被看見的需求。其中,“建立情感連接” 是打開孩子心門的第一步,也是我最深刻的教學心得。
有個叫小宇的學生,開學第一周就頻繁請假,到校后也總是趴在桌上,不參與課堂活動。我沒有直接批評他,而是先從 “小事” 入手:發現他喜歡畫畫,就特意在美術課上請他分享繪畫思路;下課時,主動和他聊喜歡的動畫角色。慢慢的`,小宇愿意和我說話了,他才吐露實情 —— 因為轉學后不認識新同學,害怕融入不了集體,所以才不想上學。找到根源后,我特意安排他和幾個開朗的同學組隊完成課堂小組任務,還在班會課上鼓勵他展示繪畫作品。沒過多久,小宇不僅按時上學,還主動報名參加了學校的繪畫社團。
這件事讓我明白,孩子對學校的抵觸,往往源于 “不安全感” 或 “歸屬感缺失”。作為老師,不能只關注 “孩子是否到校”,更要關注 “孩子在學校是否開心”。我們需要放下 “教師” 的權威姿態,用平等、溫和的態度傾聽孩子的心聲,讓他們感受到 “老師是值得信任的人”。當孩子在學校找到情感寄托 —— 無論是一位認可他的老師,還是一群能一起玩耍的伙伴,“不想上學” 的念頭便會慢慢淡化。
此外,我還發現,很多孩子厭學是因為 “在學習中找不到成就感”。比如有的孩子數學基礎弱,每次作業都錯很多,久而久之就對上學失去信心。這時候,我們需要為孩子 “搭建階梯”:把復雜的知識點拆分成簡單的小目標,當孩子完成一個小目標時,及時給予肯定,哪怕只是一句 “這次計算比上次細心多了”。讓孩子在學習中不斷獲得 “小成功”,積累自信心,才能逐漸消除對上學的抵觸情緒。
總之,應對不想上學的孩子,不能用 “強硬要求” 的方式,而要以 “情感為橋,成就為梯”。只有讓孩子感受到學校的溫暖和學習的樂趣,他們才會主動走進校園,愛上校園。
不想上學的孩子教學心得 3
從事教學多年,我發現孩子說 “不想上學” 時,往往不是真的抗拒學習,而是情緒的 “求救信號”。去年班上的小宇,開學后連續一周哭鬧著不肯進教室,家長以為是 “撒嬌”,多次批評后孩子反而更抵觸。我沒有急于勸說,而是在課間單獨陪他坐在操場臺階上,輕聲問:“是不是在學校遇到了讓你不開心的事呀?” 沉默許久后,小宇小聲說 “害怕數學老師提問,答不上來會被同學笑”。
原來,小宇數學基礎薄弱,上學期一次答錯問題被同學調侃后,便產生了心理陰影。找到根源后,我先和數學老師溝通,約定課堂上先提問小宇簡單的'問題,答對后及時表揚;同時在班會課上強調 “犯錯不可怕,勇敢嘗試最棒”,引導同學互相鼓勵。慢慢的,小宇在課堂上逐漸敢舉手,兩周后再也沒說過 “不想上學”。這件事讓我明白,面對不想上學的孩子,第一步不是 “糾正”,而是 “傾聽”—— 共情他們的不安,才能找到問題的鑰匙。
不想上學的孩子教學心得 4
不少孩子不想上學,是因為覺得學習 “太難了”,長期受挫后失去信心。班上的朵朵曾連續幾天謊稱 “肚子疼” 請假,家長帶她檢查身體并無異常,我便和她聊起學習感受。朵朵委屈地說:“語文要背課文,數學要做練習,每天都完不成,覺得自己好笨。”
我意識到,孩子是被 “大任務” 壓得喘不過氣。于是,我和朵朵一起制定 “每日小目標”:語文課文不再要求 “全篇背誦”,而是每天背 2 句話;數學作業先完成 5 道基礎題,有余力再做難題。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給她貼一枚 “星星貼紙”,集滿 10 枚可兌換一次 “課堂小展示” 機會(如分享自己喜歡的故事)。
起初,朵朵每天只能完成 1-2 個目標,但隨著 “星星” 越來越多,她的積極性逐漸提高。一個月后,她不僅能按時完成全部作業,還主動報名參加班級朗誦比賽。這讓我深刻體會到,孩子的抗壓力有限,把 “大目標” 拆成 “踮腳可及” 的`小任務,用成就感驅散挫敗感,才能讓他們重新愛上校園。
不想上學的孩子教學心得 5
有些孩子不想上學,源于對人際關系的焦慮 —— 比如剛轉學的孩子難以融入集體,或是和同學產生矛盾后不想面對。去年轉來的浩浩,性格內向,開學第一周總是獨自坐在座位上,下午放學時偷偷抹眼淚,說 “在學校沒人和我玩”。
我沒有直接安排同學 “陪他玩”,而是在小組活動時特意將浩浩分到活躍的小組,讓組長帶他一起完成 “畫班級樹” 的任務;課間組織 “找朋友” 小游戲,規則是 “每人說出一個自己的愛好,找到有相同愛好的.同學握手”。浩浩喜歡畫畫,很快和同樣愛畫畫的小軒成了朋友,兩人經常一起分享畫稿。
同時,我在班會課上開展 “我的小優點” 活動,讓每個同學說出自己和他人的一個優點,當小軒說 “浩浩畫的小動物特別可愛” 時,浩浩的眼睛瞬間亮了。不到三周,浩浩不僅每天主動上學,還會提前到教室幫同學整理畫筆。這件事讓我懂得,同伴的認可比老師的勸說更有力量,為孩子搭建融入集體的橋梁,能讓他們感受到校園的溫暖,減少抵觸情緒。
不想上學的孩子教學心得 6
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小林不想上學,家長著急之下每天 “威逼利誘”——“不去上學就沒收玩具”“好好上學就買游戲機”,結果孩子更叛逆,甚至偷偷藏起書包。我和家長溝通時發現,家長的'教育方式與學校完全脫節:學校強調 “養成良好習慣”,家長卻用 “物質獎勵” 代替引導;學校鼓勵 “犯錯后反思”,家長卻動輒批評 “你怎么這么不聽話”。
為了讓家校教育 “同頻”,我和家長約定:不再用物質獎勵或懲罰,而是每天和孩子聊 “學校的一件小事”,無論好壞都認真傾聽;家長每周來校一次,觀察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了解老師的教學節奏。同時,我給家長推薦了 “親子閱讀” 書單,讓家長通過故事引導孩子理解 “上學的意義”。
兩周后,家長反饋:“孩子現在會主動說‘今天數學課學了新方法’,再也不提不想上學了。” 這讓我明白,孩子不想上學時,家校若教育方式沖突,只會加劇孩子的抵觸;只有雙方達成共識,用一致的理念和耐心引導,才能幫孩子走出厭學困境。
不想上學的孩子教學心得 7
孩子天生對 “有趣的事” 充滿熱情,若校園生活只剩 “上課、作業”,很容易產生厭倦。班上的小航曾每天早上賴床,說 “上學沒意思”,我觀察發現,小航特別喜歡動手做手工,課間總愛用彩紙折各種小動物。
于是,我在班級設立 “每周手工課”,讓小航擔任 “手工小老師”,教同學們折青蛙、紙船;同時在語文課上,讓他把自己折的手工編成小故事,分享給大家。慢慢地,小航每天早上不僅準時到校,還會提前準備手工材料,甚至主動問 “今天能不能多上一節手工課”。
我還發現,很多不想上學的.孩子都有自己的 “興趣點”:有的喜歡運動,有的喜歡唱歌,有的喜歡觀察自然。于是,我在班級成立 “興趣小組”,利用課后服務時間開展活動 —— 運動小組練跳繩,歌唱小組排小合唱,自然小組觀察校園植物。當孩子覺得 “學校有自己喜歡的事”,“不想上學” 的念頭自然會淡化。這讓我意識到,興趣是最好的 “吸引力”,挖掘孩子的閃光點,讓校園生活充滿 “期待感”,才能從根本上化解厭學情緒。
不想上學的孩子教學心得 8
低齡孩子(如一年級)不想上學,很多時候是 “分離焦慮” 在作祟 —— 離開熟悉的家長,面對陌生的.環境,容易產生不安。剛接手一年級時,班上有 5 個孩子每天哭鬧著抓著家長的手不放,其中小諾甚至會在課堂上突然哭著喊 “媽媽”。
我沒有強行把孩子和家長分開,而是和家長約定 “告別儀式”:每天早上家長送孩子到教室門口,蹲下來抱一抱孩子,說一句 “媽媽下午準時來接你,在學校要開心呀”,然后輕輕放手離開;同時,我在教室門口放了一個 “愛心信箱”,孩子想媽媽時可以畫一幅畫或寫一句話(不會寫的字用拼音)放進信箱,放學時我會把 “信” 交給家長。
此外,我在課堂上用 “兒歌、動畫” 吸引孩子注意力,課間陪他們玩 “老鷹捉小雞” 等小游戲,讓孩子在玩耍中忘記不安。兩周后,5 個孩子都能平靜地和家長告別,小諾還會主動說 “媽媽再見,我今天要給你寫‘信’哦”。這件事讓我明白,低齡孩子的 “不想上學” 不是 “任性”,而是對分離的恐懼;用溫柔的 “儀式感” 和有趣的校園活動,能幫他們慢慢適應,建立安全感。
不想上學的孩子教學心得 9
有些孩子不想上學,是因為長期被貼上 “不愛學習”“調皮搗蛋” 的標簽,逐漸 “破罐破摔”。班上的小陽曾因多次遲到、不寫作業,被家長批評 “你就是不想上學,沒救了”,之后孩子索性每天故意遲到,甚至在課堂上睡覺。
我沒有跟著批評,而是在一次小陽按時到校后,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今天小陽比昨天早到了 10 分鐘,這就是進步,大家為他鼓掌!” 課后,我找小陽聊天:“老師知道,你不是不想上學,只是有時候控制不住自己,對不對?我們一起試試,明天再早到 5 分鐘,好不好?”
同時,我和家長溝通,要求家長不再說 “你就是不想上學”,而是換成 “媽媽相信你能做到按時到校”。每當小陽有一點進步 —— 哪怕只是認真聽了 10 分鐘課、寫了 1 道作業題,我和家長都會及時鼓勵。慢慢的,小陽不僅能按時到校,還開始主動寫作業,期末時甚至被評為 “進步小明星”。
這件事讓我深刻認識到,孩子的心靈很敏感,“標簽化” 批評會扼殺他們的信心;而用 “成長型思維” 看待他們的進步,哪怕只是微小的改變,也能讓他們感受到 “被信任”,從而主動克服 “不想上學” 的念頭,積極面對校園生活。
【不想上學的孩子教學心得】相關文章:
初中生不想上學怎么辦02-29
孩子不想學跳舞家長怎么辦08-24
孩子不想去幼兒園的應對方法09-12
《我不想不想長大》09-22
移居英國后孩子上學的處理方法07-16
怎樣讓孩子盡快適應上學節奏10-08
孩子獨立上學怎么看09-27
不想說,不想做作文10-05
孩子不愿意上學該怎么辦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