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韓信背水一戰的故事_韓信背水一戰的故事簡介
說到這里,我們就不得不說“背水一戰”這個成語的出處了,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乃使萬人行;出;背水陳(陣)。……軍皆殊死戰;不可敗。”那么淮陰侯就是指韓信,帶領士兵背水一戰的將軍就是韓信,那場戰爭就是公元前220年十月的井陘之戰。井陘之戰中,韓信以前臨大敵、后無退路的處境來堅定將士拼死求勝的決心,結果大破趙軍。歷史上,很多人都對韓信的“背水一戰”津津樂道——把士兵放在絕境,激發他們的斗志,就好像“讓士兵進入絕境”是一種有效的作戰方法。
但是三國時諸葛亮的下屬馬謖,也對這個案例津津樂道,覺得自己被圍困在山上士兵反而有斗志。結局你們知道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那么同樣的“背水一戰”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結局和命運呢?這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故事?
這一戰是韓信精心掌控和經過計劃、謀劃的,因此并不是在無可奈何時做出的選擇。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公元前220年,漢將韓信對魏王豹發動了安邑之戰,滅掉了魏國。10月他又與張耳率幾萬軍隊向東繼續挺進,攻擊趙國。趙王趙歇和趙軍統帥陳余立刻在井陘口聚集二十萬重兵,嚴密防守。
韓信自知雙方兵力相差懸殊,如采用強攻必會受挫,于是決定在離井陘口很遠的地方駐扎下來,反復研究地形、地勢和趙軍部署。
其實,趙國有一高人謀士叫李左車,他對陳余說:“韓信此次出兵可謂是一路順風,披荊斬棘,他們是乘勝而來,戰斗力銳不可當。兵法上有一個常識就是兵鋒正勁的軍隊,不可與之強對。于是李左車獻計:軍隊的糧草隊必定落在后面,請求統帥陳余撥給三萬兵馬,襲其糧草,令韓信大軍不戰而退。”
然而陳余并不這么想,他并沒采納李左車的意見。他自以為是地說:“韓信兵力很少,長途跋涉將盡顯疲態,如果不能決戰將使國家顏面盡失”。
韓信得知此消息后十分高興,所以后來去他下令軍中不得殺李左車,生俘者賞千金。
打贏這場戰爭,靠的不光是那一萬擺開陣勢的士兵,還有關鍵的兩千騎兵的全力配合。
是夜,韓信還派了兩千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迂回到趙營的側后方埋伏起來。命令他們待趙軍傾巢而出時襲入其大營,拔去趙軍旗幟,全部插上漢軍的紅旗。
待大部隊激戰正酣,漢軍的兩千輕騎兵見趙軍全營出動,只留下一個空營,立即闖進趙營拔掉趙旗,換上漢旗。如此以來便讓敵人處于前后夾擊、腹背受敵的局勢,令趙軍四散潰敗;而且韓信還在一開始主動出擊并假裝潰敗,引起敵人的放松警惕。
沒有退路,方能奮起反擊,無暇他顧,為求生存就要拼命殺敵。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然而韓信確反其道而行之,背水布陣迎戰。這并不是說兵法上說的不對,這正體現了韓信的智勇。因為韓信告訴他的下屬們說,兵法上還有一句話叫“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讓他們拼命呢!”
正是背水無路,韓信軍隊的那種求生本能、斗志被激發了出來,一旦有了士氣,就有了勢,有了有力之勢。
三國時馬謖雖然也采用了同一套路,然而結果卻招致大敗而痛失街亭,命運就有點悲催了。因為馬謖是在被動的情況下采取這一戰術的。而韓信當時則是“謀定而后動”。馬謖在街亭,違背諸葛亮的軍令,舍棄水源,上山駐扎,卻不據守戰略要道上的城池。《三國演義》上說他此舉的目的是:“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這番話史書沒有記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馬謖是將軍隊駐扎在絕地上。馬謖在死地駐軍,似乎出于和韓信一樣的動機:制造團隊的危機感,然后激發戰斗意志。但為什么沒有出現大家為求生而拼死作戰的局面呢?為什么最終還被張頜截斷取水路徑,大敗虧輸,將士們潰散呢?
韓信所處的年代,是一個對戰俘很殘酷的年代。秦國打仗,動不動就斬首數萬,白起沉數萬戰俘于河中,又坑殺幾十萬趙兵,后來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在那個時代,投降很可能是死路一條,想要活命,就要拼命,因此“背水一戰”是可行的。而在馬謖的時代,除了董卓,罕有大批屠殺戰俘的記錄,投降是有活路的,例如曹操的幾十萬青州兵都是降兵。而指揮官把部下放在死地就顯得很不適宜了,在拼死求生和投降求生之間選擇,后者更可行。
制造一定程度的危機感,激發斗志,固然是好戰略,但也要看具體環境。成韓信,不易;成馬謖,卻很容易。所以說啊,背水一戰也是有前提的,戰勝是有條件的。當我們有無數案例可以借鑒的時候,識別其背后的成立前提,就變得尤為重要,然后可以不失時機的創造條件,取得成功。
【韓信背水一戰的故事_韓信背水一戰的故事簡介】相關文章:
韓信點兵的故事03-04
淺說韓信06-17
韓信項羽是哪個朝代的10-21
背水一戰典故06-22
韓信破趙之戰原文及賞析02-28
韓信受胯下之辱07-23
圍魏救趙的故事簡介07-25
聞雞起舞的故事簡介05-31
灰姑娘故事簡介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