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誠信的故事(合集)
有關誠信的故事1
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為新法。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門的,給予十金。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搬這塊木頭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國人,能搬者給予五十金。有個大膽的人終于扛走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誠信不欺。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終于使老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從而使新法順利地推行實施。
經營人心
清代乾隆年間,南昌城有一點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貨真價實贏得顧客滿門。但其賺錢后便攙雜使假,對顧客也怠慢起來,生意日漸冷落。一日,書畫名家鄭板橋來店進餐,李沙庚驚喜萬分,恭請題寫店名。鄭板橋揮毫題定“李沙庚點心店”六字,墨寶蒼勁有力,引來眾人觀看,但還是無人進餐。原來“心”字少寫了一點,李沙庚請求補寫一點。但鄭板橋卻說:“沒有錯啊,你以前生意興隆,是因為‘心’有了這一點,而今生意清淡,正因為‘心’少了這一點。”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經營人生的重要。從此以后,痛改前非,又一次贏得了人心,贏得了市場。
分析:人心是一筆無形資產,是一筆不可忽視的`巨大財富。對于企業、商家而言,經營人心是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此事亦可看出鄭板橋的智慧與幽默。
李苦禪燒畫
李苦禪是我國當代著名畫家,他為人爽直,凡答應給人作畫,從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請他作一幅畫,李苦禪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時完成。不久,當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訃告后,面有愧色,即趨作畫,畫了幅“百蓮圖”,并鄭重其事題上老友的名字,蓋上印章,隨即攜至后院,將畫燒毀。事后,對兒子說:“今后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啊!”
分析:真正的畫家、藝術家都是些感情真摯而豐富的人。他的不虛偽造作,講誠信,從不食言,真可謂畫品如人品。
有關誠信的故事2
晏殊信譽的樹立1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并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并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
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里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
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游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后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游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游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立木為信與烽火戲諸候的對比2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于開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愿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游戲。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言九鼎3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后,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后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呂。”
有關誠信的'故事3
士為知己者死
最初,晉國俠客畢陽的孫子豫讓給范、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就投效知伯,得到寵信。后來韓、趙、魏三國瓜分了知伯的土地。其中趙襄子最痛恨知伯,把知伯的頭蓋骨拿來作飲器。這時豫讓逃到山里說:“唉!志士為了解自己的人而犧牲,女子為喜歡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知伯復仇。”于是豫讓就隱姓埋名化裝成一個受過刑的人,潛伏到王宮里用洗刷廁所作掩護,以便趁機殺死知伯的仇人趙襄子。不久趙襄子入廁,忽然覺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廁所的'人提來審問,才知道是豫讓化裝行刺。這時豫讓竟拿出匕首說:“我要為知伯報仇!”衛士拿下他,要殺他,可是趙襄子卻制止說:“這是一位義士,我只要小心躲開他就行了。因為知伯死后沒留下子孫,他的臣子中有肯來為他報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氣節的賢人。”
于是趙襄子就把豫讓釋放了。可是豫讓繼續圖謀為知伯報仇。他全身涂漆,化妝成像一個生癩的人。同時又剃光了胡須和眉毛,把自己徹底毀容,然后假扮乞丐乞討,連他的妻子都不認識他,看到他以后只是說:“這個人長像并不像我的丈夫,可是聲音卻極像,這是怎么回事?”于是豫讓就吞下炭,為的是改變自己的聲音,他的朋友看到他時對他說:“你這種辦法很難成功,如果說你是一個志士還可以,如果說你是一個明智之士就錯了。因為憑你這種才干,如果竭盡忠誠去侍奉趙襄子,那他必然重視你和信賴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賴以后,你再實現你的復仇計劃,那你一定能成功的。”豫讓聽了這話笑了笑說:“你的意思是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為舊君主而去殺新君主,這是極端敗壞君臣大義的做法。今天我所以要這樣做,就是為了闡明君臣大義,并不在于是否順利報仇。況且已經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卻又在暗中陰謀計劃刺殺人家,這就等于是對君主有二心。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為卻要這樣做,也就是為了羞愧天下后世懷有二心的人臣。”
不久,趙襄子要外出巡視,豫讓埋伏在趙襄子所必經的橋下。趙襄子騎馬走在橋邊時,馬忽然驚跳起來,趙襄子說:“這一定又是豫讓。”經派人搜捕之后,果然是豫讓。因此趙襄子就責備豫讓說:“你不是曾經侍奉過范、中行氏嗎?知伯滅了范、中行氏,你不但不替范、中行氏報仇,反而屈節忍辱去臣事知伯。如今知伯身死國亡已經很久,你為什么如此替他報仇呢?”豫讓回答說:“當我侍奉范、中行氏時,他們只把我當作普通的人看待,所以我也就用普通人的態度報答他們;而知伯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也就用國士的態度報答知伯。”于是趙襄子用憐惜的口吻感嘆說:“唉!豫讓啊,由于你為知伯報仇,已經使你成為忠臣義士了。而寡人對待你,也算是仁至義盡。你自己想一想吧,寡人不能再釋放你了!”于是趙襄子就下令衛士把豫讓包圍起來。
這時豫讓又對趙襄子說:“據臣所知,一個賢臣不阻擋人家的忠義之行,一個忠臣為了完成志節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君王以前已經寬恕過我一次,天下沒有不為這件事贊揚君王的。今天我到這里行刺,按理您應在這里將我處死。不過我想得到君王的王袍,準許我在這里刺它幾下,我即使死了也沒有遺憾了。不知君王能否成全我的愿望?”趙襄子為了成全豫讓的志節,就當場脫下自己的王袍由侍臣交給豫讓。豫讓接過王袍以后拔出佩劍,奮而起身,然后用劍刺王袍仰天長嘆:“啊!天哪!我豫讓總算為知伯報了仇!”豫讓說完話就自殺而死。趙國的忠義之士聽說以后,都落淚惋惜不已。
有關誠信的故事4
張良從小就尊敬老者、信守約定。
有一天,張良悠閑地在橋上散步。有位穿著粗布短衣的老人走到張良前,故意把穿在腳上的草鞋丟到橋下,并且看著張良說:“小子,去把鞋給我撿回來!”
張良愣了一下,但看他年老,就到橋下取回鞋子遞給他。
老人坐在橋頭,眼皮也不抬一下,就說:“給我穿上。”于是,張良跪在地上,老人心安理得地伸出腳讓張良把鞋穿上,然后老人就笑著離開了。張良十分吃驚地望著老人的背影。誰知,那個老人走了幾步又轉過身來,對著張良招手,示意張良到他跟前兒去。
張良乖乖地走上前去,老頭和藹地對他說:“我看你這娃不錯,值得教導。五天后天亮,和我在那里見面。”張良行了個禮說:“是”。
五天后,天剛剛亮,張良來到橋上,那個老人已經坐在橋,并沒有等著張良了,老人很生氣地說:“此刻天已經天亮了,年輕人這么不守信用,和長輩約會還遲到,長大后還能有什么作為。五天以后,雞叫時來見我。”說完老人就走了。
過了五天,雞剛叫,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已經先到那里了。老人十分生氣地說:“我已經聽見三聲雞叫了,你怎樣才來,五天以后再早一點兒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張良半夜就到橋上等著那個老人。一會兒,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年輕人要成大事,就要遵守諾言,說什么時候到就什么時候到。”
之后老人又從懷里掏出一本又薄又破的書,說:“讀了這本書,就能夠成為皇帝的老師。這話會在十年后應驗。
十三年后,你會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那塊黃石就是我。”說完之后,老頭兒就離開了,以后再也沒有出現過。
天亮時,張良看老人送的那本書,原先是《太公兵法》,又叫《黃石兵書》。張良十分珍惜這本書,認真學習,從中學到了許多知識。并且他還時刻遵守老者的教誨,嚴格要求自我,立志永遠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這樣才能讓別人信任自我,從而成就一番大事業。
果真,張良之后幫忙漢高劉邦完成了統一大業,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將領。
有關誠信的故事5
立木取信:商鞅想要推出新法令,生怕百姓不信任,放了一根木頭在城墻南門,貼出告示說:如有人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百姓們感到此事很古怪,沒人敢動手去搬移,直到將賞金提升至五十金時,才有一壯士將信將疑的把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如約賞給了他五十金。告訴我們:信用是國家的重寶,善于治理國家的人必定得到民眾的`信任。
有關誠信的故事6
從前,有一對兄弟,開了一家酒店,由于賣出酒物美價廉,生意十分興隆。有一天,哥哥外出,弟弟偷偷在酒里摻了水,多賣了五元錢。
晚上,哥哥回來,弟弟得意地把自己"秘訣"告訴哥哥,以為會得到哥哥表揚。誰知哥哥一聽,急得雙腳直跳,說:"唉,你把我們最值錢東西只五元錢就賣掉了!"
果然,從此他們生意不如從前紅火,最后終于徹底破產了。當弟弟貧病交加、奄奄一息時候,他悔恨地流著淚,說:"我明白了......"誠信小故事篇7
南朝陳國將亡時,駙馬徐德言預料妻子樂昌公主將會被人掠去,于是打破一面銅鏡,各拿一半,作為日后重見時的`憑證,并約定每逢正月十五日,就在市集賣這半面鏡子,以探聽對方的消息。
陳國亡后,樂昌公主為楊素所占,徐德言每逢正月十五日便到京城賣鏡,年復一年,終在某年見到一人叫賣破鏡,與所藏半鏡相合,于是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樂昌公主見到此詩,悲泣不食。楊素知道此事后,便讓公主與徐德言重新團圓。
有關誠信的故事7
鹿跑去向羊借一千麥,并說狼可以為他擔保。羊懷疑他是存心欺詐,便說:“狼常常搶奪他所要的東西,而你跑得比我快得多。到了償還時,我怎么能找到你們呢?”
這故事說明:不要相信那些不值得相信的'人,不要借錢或物給那些根本不打算償還的人。
有關誠信的故事8
誠信立身——周成王桐葉封弟的故事
周成王是周武王姬發之子,是西周的第二位君王。周武王在滅商兩年后就離開了人世,他去世后,其子姬誦繼位,是為周成王。那時因為周成王年幼,所以就有周武王之弟周公旦輔政。
桐葉封弟的故事說的就是周成王和他弟弟叔虞的.故事。
周成王年幼繼位,政事由周公旦攝政。有一天年幼的周成王和他的弟弟叔虞在一顆梧桐樹下玩耍。
突然有一這么風吹過,把樹上的葉子都吹掉了,周成王年幼,一時玩的興起,于是就撿起一片梧桐樹葉,又用刀切成和大臣上朝時手里拿的圭一樣的樣子,然后就隨手的給了他的弟弟叔虞,還開玩笑的說“我要給你封一塊土地,你先把這拿去吧。”
叔虞雖然年幼,但當他聽到他哥哥要封給他一塊土地,他很高興的就跑到叔叔周公旦那里把這件事說了。
周公旦聽了然后就穿正裝禮服去向周成王道賀。但周成王當時只是一時興起說的一句玩笑話,不是真的要封他。
周公旦卻對周成王說“不管是誰,說話一定要以信為主。你身為君王,說話更不能隨隨便便的,這樣才能讓人們信任你。如果你講信義,還怎么做一個好的一國君王呢!”
周成王聽后,知道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策。于是就很快的決定了,封叔虞于唐地。
有關誠信的故事9
一個顧客走進一家汽車維修店,自稱是某運輸公司汽車司機。“在我賬單上多寫點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后,有你一份好處。 ”他對店主說。但店主拒絕了這樣要求。然后顧客糾纏說:“我生意不算小,會常來,你肯定能賺很多錢! ”店主告訴他,這事無論如何也不會做。顧客氣急敗壞地嚷道:“誰都會這么干,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個顧客馬上離開,到別處談這種生意去。這時,顧客露出微笑并滿懷敬佩地握住店主手:“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老板,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固定、信得過維修店,你還讓我到哪里去談這筆生意呢? ”
面對誘惑,不怦然心動,不為其所惑,雖平淡如行云,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這是一種閃光的品格――誠信。
有關誠信的故事10
某機關的劉局長是出了名的空頭支票機,只會許諾,不會兌現。
前不久,單位新分來一個小伙子,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劉局長一大早就把他叫到了辦公室,笑瞇瞇地說:“小李啊!我看了你的履歷,不錯不錯,以后咱們單位的計算機就交給你負責了,出了什么故障你就給看看,需要升級什么的你就看著辦!有前途啊,我最喜歡有專長的'人才了!”
小伙子一陣激動:“劉局長,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干!”
幾天之內,小伙子天天加班,把單位的幾臺電腦都整修了一遍。
劉局長高興地說:“小李啊,我不會委屈人才,忙過了這一段,我就一定要提拔你!”
小伙子樂得天天“溜”著局長,甚至還跑到局長家里教局長兒子學電腦。
單位里的同事看到小伙子這么賣力,卻都暗暗搖頭。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劉局長的“提拔”還是沒消息。
實在忍不住了,小伙子跑去問劉局長,他支吾以對:“這個嘛,我們還得再研究一下!”小伙子心里真是又急又氣。
同事老張拍著小伙子肩膀說:“認了吧!劉局長的話不能信,四年前他就說過要提拔我當科長,可我現在還只是個小科員!”
不久后,處里的工作出了個大紕漏,劉局長急得跳腳,可沒有人愿意幫他,最后他被降職外調了,大家樂得直鼓掌:“空頭支票機總算走人了!”
有關誠信的故事11
一個士兵,非常不善于長跑,所以在一次的越野賽中很快就遠落人后,一個人孤零
零地跑著。轉過了幾道彎,遇到了一個岔路口,一條路,標明是跑的;另一條路,標明是士兵跑的`小徑。他停頓了一下,雖然對做連越野賽都有便宜可沾感到不滿,但是仍然朝著士兵的小徑跑去。沒想到過了半個小時后到達終點,卻是名列第一。他感到不可恩議,自己從來沒有取得過名次不說,連前50名也沒有跑過。但是,主持賽跑的笑著恭喜他取得了比賽的勝利。
過了幾個鐘頭后,大批人馬到了,他們跑得筋疲力盡,看見他贏得了勝利,也覺得 奇怪。但是突然大家醒悟過來,在岔路口誠實守信,是多么重要。
有關誠信的故事12
轉眼間,十三個春秋過去了,年年歲歲都在生命中留下了一些痕跡,快樂的,悲傷的,感動的今天,我與大家分享一個有關誠信的故事。
放暑假了,為了證明我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我和爸媽約定——放假我當家!第二天一大早,我帶上錢包,下樓逛市場去了。啊!市場的東西可真豐富,花蛤、魚、青菜、肉也都那么新鮮,那么誘人!我東瞧瞧,西看看,你看,青翠欲滴的青菜,是媽媽的最愛,我拎著綠油油的菜喜滋滋地往前走——這一點也不難呀!你看,我喜歡的魚正在那活蹦亂跳呢,稱完魚,我怎么也找不到我的錢包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怎么辦呢?魚錢怎么付?包里還有一張紅色毛爺爺呢,回家跟媽媽怎么交代?第一天出門就出師不利。
這時,魚攤的老板說:小朋友,別急,想想你剛才去過哪里,再順路找一找,待會再來買魚吧。一語驚醒夢中人,我一拍腦袋,想起來準是買菜時沒注意,錢包應該丟在菜攤上了。我連忙直奔菜攤,還沒到菜攤,就看見那位賣菜的大嬸正著急的東張西望,看見我來了,她快步走向我,馬上把錢包遞給我,對我說:小朋友呀,以后可得注意嘍,我看見這么可愛的包,心想一定是你的,怕你著急就到路邊看看能不能碰上你,現在趕緊收好了!說完馬上趕回攤子上。我看著她麻利地抓菜,上稱,收錢,望著她忙碌的.身影,望著她真誠的微笑,似乎在訴說著她的平凡,她的樸實!一抬頭,看見她店里貼著誠信經營-童叟無欺那不就是她的真實寫照嗎?
自那以后,我每次去市場時,都會與她打個招呼:阿姨,生意不錯呀!而她再忙,也會與我搭上兩句。人人都愛買她的菜,大家都說她的菜又新鮮價格又公道。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她的生意越來越興隆。
點一盞誠信燈,給自己鋪一條成功之路,給他人一盞誠信燈,幸福之花將永遠綻放。賣菜的大嬸因為她的誠信,現在開了一家小超市,生意一樣十分紅火。
這個誠信的故事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它教會我為人處世的道理。誠信的人一定如彩虹綻放七彩,如瀑布飛濺美麗的浪花。
有關誠信的故事13
宋濂,明初文學家,官居學士,他以繼承儒家道統為己任,提出做文章的風格要與道德內涵一致。他自幼守信好學,一生勤學不輟,“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
他自己在《送東陽馬生序》中講:“我小的時候非常好學,可是家里很窮,買不起書。所以只能向有豐富藏書的人家借來看,借來以后,就趕快抄錄下來,每天拼命的趕時間,計算著到了時間好還給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為誠實守信,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時值隆冬臘月,北風狂呼,以至于硯臺里的墨都凍成了冰,家里窮,哪有火來取暖?宋濂手指凍的都無法屈伸,仍然堅持連夜抄書。抄完了書,一路跑著去還書給人家,決不超過約定的還書日期。
面對貧困、饑餓、寒冷,宋濂不以為意,不以為苦,一心努力學習,明白了很多做人之理。到了二十歲,他成年了,就更加渴慕圣賢之道。但由于沒有老師指點,遇有問題常常得不到解決,他就步行一百多里路,去找自己同鄉中有成就的前輩請教。
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前輩請教,并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大雪。當宋濂準備上路時,他的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御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今天不出發就會誤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他穿上草鞋,背上行李,踏著幾尺深的積雪,一個人走在深山之中。當他到達老師家里時,四肢都凍僵了不能動彈,很長時間以后才有了知覺,老師贊嘆地說:“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正是因為宋濂能忍受窮苦,把艱苦的生活當作是一種磨煉,是對意志品質的考驗,以苦為樂,他才能成就事業。他說道:“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讀書明理是最神圣的事情,所幸自己還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
有關誠信的故事14
城里住著三位年輕人,他們是商人,并且是兄弟仨,一起做買賣,平分利潤。在金錢至上的社會里,他們唯利是圖,什么事情都干得出來。
有一次,他們準備到很遠的地方去做生意。可是,家里的錢怎樣辦呢老三說:“這樣吧,我認識一個農民,他很窮,但很誠實。我們請他給我們把錢保管一下,回來取就是。怎樣樣”
老大老二表示同意。于是他們就把錢交給農民,他們與那個農民約定:僅有他們兄弟三個一起來取錢時,才能把錢交還。
這兄弟仨人把錢送到農民的手里,然后放心地去了。過了三年后,他們做了很多買賣,賺了很多錢,然后又回到家里。他們決定取回他們存放在農民那里的錢,就來到了替他們保管錢的那個農民住的村子。
老大說,“先別急,想一想,這個農民為我們做了好事,我們怎樣向他表示敬意呢”
老三思忖了會兒說:“我記得每逢禮拜天他總是坐在窗前看大街,明天是禮拜天,明天一早我們從他窗前走一趟,我們一起向他打招呼,脫下帽子向他揮動一下,再向他深深地鞠一躬,然后就能夠去拿錢了。”
這三個吝嗇的商人兄弟興高采烈地笑了,都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因為這不需要花他們一個銅子兒。
可是,老三心里早就心懷鬼胎,當天晚上就跑到農民的家里,對那位農民說:“我們兄弟三個這次做生意賠錢了,想用放在你那里的錢在附近買些田產,你明天就得付錢。”激勵人的話
那個誠實的農民說:“當初說好的需要你們三個人來取才行。”
老三說:“我是兩個哥哥派我來向你把這個情景說一說的,讓你把錢交給我。我不騙你,明天一早我們兄弟三個一塊到你窗前來向你脫帽鞠躬為證,我大哥和二哥還會特地向你揮動一下帽子,表示是他們同意的,然后我再來你這兒拿錢。”
第二天一早,農民就坐在窗前等候。就在太陽出來時,這三個商人果然來到了他的窗前,他們摘下帽子,老大和老二向他揮動著帽子,然后一起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在分手前他們兄弟三人約定:中午在飯店吃飯,飯后再一起去找農民取錢。看到老大老二的背影走遠后,分手后的老三很快又到了農民家里。
老三說:“怎樣樣,我沒騙你吧快把錢給我吧。”
農民以為他真是他哥哥們派來的,二話不說就把錢給了他。老三拿了錢后,馬不停蹄地逃走了。
兩個哥哥在飯店里點好了菜坐在那里等,等呀,等呀,可一向等到午時卻不見弟弟來。他們預感到事情不妙,就跑到農民家里,問那個農民看見他們弟弟沒有。農民將他弟弟拿走錢的'事如實說給他們聽,當他們明白弟弟已取走了錢,氣得要死,狠狠地罵了農民一頓,并威脅農民不把他們損失的錢給他們,他們就到法院告他。農民拿不出錢來,僅有上法庭打官司。法官認為農民失約,判決農民賠錢,不然就要他拿出全部家產作抵押。老實的農民為了保存他們的錢不僅僅沒得到好處,還要賠償損失,心里難受極了。
經過幾天的痛苦思索后,他最終想出了一個主意。
商人雇了一位有名的職業律師。在法庭上,商人的律師先開腔,把農民說得像真的犯了大罪一樣。
農民不慌不忙地說:“法官先生,剛才商人的辯護律師所說的都是廢話,沒有根據,他們的錢并沒有被他們的弟弟拿走,此刻就在我的口袋里,我隨時能夠還給他們。他們的弟弟根本沒到我這兒來取走錢,我之所以不將錢給他們,是因為我們之間還有這么一個約定:我把錢交出來時,必須有他們三人在場。這樣吧,讓他們兄弟三人一起來,他們立刻就可把錢取回去。”
法官一聽,覺得有道理,便要老大老二去找老三。可是老三早已失蹤,兩個商人找了城市的各個角落也沒找到,他們的發財夢破滅了。
歷史和現實漸漸把很多人的善心磨損了,心腸變得堅硬和漠然起來,為了自我的利益不惜去傷害別人。個人的力量抵制不了道德的滑坡,但我們也不能隨波逐流。如果誠實面臨陷阱時,我們不妨像這位被騙的農民一樣,用智慧救自我。
有關誠信的故事15
1、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著一起去,一邊走,一邊哭。媽媽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來以后,殺豬給你吃。”妻子從市場回來了,曾子要捉豬來殺,他的妻子攔住他說:“那不過是跟小孩子說著玩的。”曾子說:“決不可以跟小孩子說著玩。小孩本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子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做媽媽的騙孩子,孩子不相信媽媽的話,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豬給殺了。
2、郭沫若與芭蕉花
郭沫若小時候很淘氣,但是很孝順。有一次,他的媽媽得了一種“暈病”,郭沫若聽說芭蕉花可以治這種病。這種花賣得很貴,并且難得一開,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園內找這種花,恰好那座花園里的芭蕉開了一朵大黃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來送給了媽媽。媽媽雖然知道郭沫若這樣做是孝順她,可是兒子的行為很讓他傷心。從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別人的東西了。
3、華盛頓與櫻桃樹
這是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華盛頓小時候不慎砍倒了一棵父親很喜愛的櫻桃樹,華盛頓勇敢地承認了這件事并得到了父親的諒解。
4.汽車維修店
一個顧客走進一家汽車維修店,自稱是某運輸公司的汽車司機。“在我的帳單上多寫點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后,有你一份好處。”他對店主說。但店主拒絕了這樣的要求。顧客糾纏說:“我的生意不算小,會常來的,你肯定能賺很多錢!”店主告訴他,這事無論如何也不會做。顧客氣急敗壞的嚷道:“誰都會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個顧客馬上離開,到別處談這種生意去。這時,顧客露出微笑,并滿懷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固定的、信得過的維修店,我今后常來!”
面對誘惑,不怦然心動,不為其所惑,雖平淡如行云,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這是一種閃光的品格——誠信。
5.有關描寫誠信的小故事
18世紀英國的`一位有錢的紳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小男孩兒攔住了。“先生,請您買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兒說道。“我不買”。紳士回答說。說著紳士躲開男孩兒繼續走,“先生,請您買一包吧,我今天還什么東西也沒有吃呢”小男孩兒追上來說。紳士看到躲不開男孩兒,便說:“可是我沒有零錢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給你換零錢”。說完男孩兒拿著紳士給的一個英鎊快步跑走了,紳士等了很久,男孩兒仍然沒有回來,紳士無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紳士正在自己的辦公室工作,仆人說來了一個男孩兒要求面見紳士。于是男孩兒被叫了進來,這個男孩兒比賣火柴的男孩兒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爛。“先生,對不起了,我的哥哥讓我給您把零錢送來了”“你的哥哥呢?”紳士道。“我的哥哥在換完零錢回來找你的路上被馬車撞成重傷了,在家躺著呢”,紳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兒的誠信所感動。“走!我們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兒的家一看,家里只要兩個男孩的繼母在招呼受到重傷的男孩兒。一見紳士,男孩連忙說:“對不起,我沒有給您按時把零錢送回去,失信了!”紳士卻被男孩的誠信深深打動了。當他了解到兩個男孩兒的親父母都雙亡時,毅然決定把他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擔起來。
6、有關描寫誠信的小故事
十七世紀的德國軍隊里面有一個王子對他的下屬親同手足,受到士兵和各級軍官的深深愛戴。一次攻打某國家失敗而歸的路上,正值冬天的深夜。嚴寒、饑餓折磨著他以及一些部下,在極度寒冷和饑腸轆轆的狀態下,王子慢慢的進入夢鄉。睡夢中王子夢見陽光格外的燦爛與溫暖,他醒來了,發現自己身上被許多件大衣覆蓋,生命得以延續。四周再看,他的部下把大衣都覆蓋在王子的身上,早已經全部凍死了。
【誠信的故事】相關文章:
誠信的故事03-10
(經典)誠信的故事04-20
誠信的故事05-12
誠信交友的故事 誠信交友的經典故事07-06
關于誠信的故事05-30
有誠信的故事05-31
身邊的誠信故事08-24
誠信小故事03-12
關于誠信的故事03-12
有關誠信的故事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