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訴衷情近·雨晴氣爽》的原文
《訴衷情近·雨晴氣爽》的原文1
訴衷情近·雨晴氣爽
柳永〔宋代〕
雨晴氣爽,佇立江樓望處。澄明遠水生光,重疊暮山聳翠。遙認斷橋幽徑,隱隱漁村,向晚孤煙起。
殘陽里。脈脈朱闌靜倚。黯然情緒,未飲先如醉。愁無際。暮云過了,秋光老盡,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譯文
雨過天晴,秋高氣爽,登上江邊樓臺佇立遠望。映入眼簾的是,遠方江水清澈明亮粼粼生光,山巒疊翠連綿起伏;眺望中漸漸辨認出西湖斷橋、幽深路徑、隱隱漁村以及傍晚時分遠處獨起的炊煙。
夕陽里,我含情靜倚樓闌,陷入沉思,不禁動了傷別情緒,未飲先醉了。離別的憂愁無邊無際。黃昏的彩云已經飄過了,秋日的風光景色已經遲暮,故人遠隔千里,我無奈地整日白白凝睇不語。
創作背景
柳永在北宋景祐元年(1034)考中進士之前的數年間,曾經像斷梗浮萍一樣漫游江南。他的足跡曾到過江、浙、楚、淮等地,依舊羈旅落魄,“奉旨填詞”。這首《訴衷情近》就是其漫游江南水鄉時所作的一首思念京都故人的詞作。
賞析
詞的上片描寫秋景,江南水鄉的秋色在詞人的感受中是平遠開闊、疏淡優美的。詞開篇“雨晴氣爽”兩句總寫登樓遠眺。先以“雨晴氣爽”烘托環境氣氛,給人以舒適清新之感,同時暗指時值秋季;再以“江樓”點出登臨地點,“佇立”而“望”則使一個在江樓上長久的孤獨默立、凝望遠方的詞人形象兀現在讀者眼前,這也直接引出了下文的景色描寫。
“澄明遠水生光,重疊暮山聳翠”是寫目光所及的山水美景。腳下,遠去的江水清澈明凈,波光閃動;隔江而望,暮色中重巒疊嶂,蒼蒼莽莽。這里從大處落筆,一句寫江,一句寫山。寫江水突出了秋水清澈,澄靜如練的特點;寫“暮山”則突出了層巒疊翠、高聳入云的特點。這兩句對仗工整,字句的錘煉也頗見功力:“遠”字把江水逶迤遠去的景象點染了出來,使畫面一下就開闊起來;“暮”字為景物涂上了蒼茫的背景,使整幅畫面意境全出。
接下來,詞人的視線落在了水際山巒之中。“遙認斷橋幽徑”三句,再進一步描繪江上秋晚的景色。遠遠地辨認出斷橋、幽僻的小路,還隱隱約約地辨認出有個小漁村,在這黃昏時分,一縷炊煙正在村里裊裊升起。“遙認”兩字用得相當確切,拉開了人與景的距離。景物顯得遠而小,有些模糊,增加了畫面的縱深感。“斷橋”、“幽徑”、“漁村”、“孤煙”,這些衰殘的意象,渲染出荒涼寂寥、凄清冷落的氣氛,它們在臨近黃昏的江上秋色的背景中構成了秋色平遠的畫面。
整個上片如一幅境界寥廓的江村晚景圖,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深秋雨后的江樓,無語東流的江水,層巒疊翠的遠山,還有暮色中的“斷橋”“幽徑”、“漁村”“孤煙”。景色是凄清沉寂的,心情亦當如此,由此下片轉為抒情。
過片“殘陽里”句以“殘陽”的意象承上啟下,轉入抒情。“殘陽里”緊承“向晚孤煙起”,點出了時間的流逝,也給全詞蒙上了一層慘淡的色彩。至此,詞人關于具體時間已用“暮山”、“向晚”、“殘陽”數詞間接或直接地加以強調,突出了秋江日暮對游子情緒的景響。“脈脈朱闌靜倚”一句呼應上片的“佇立江樓”,暗示了詞人一直在江樓上默然凝佇。“脈脈”二字突出了“靜倚”“朱闌”、凝望沉思時的如癡如醉,難以解脫。詞中雖為言明詞人何以長久地獨倚“江樓”,但那種濃重的傷感之情已然深深感染了讀者。于是詞作水到渠成般過渡到下面一句:“黯然情緒,未飲先如醉。”心情抑郁,竟至沒有喝酒卻已進入醺醺而醉的狀態,足見愁情的深沉、濃烈。這其中,已暗暗透出了“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已矣”(江淹《別賦》)的濃重的傷別情緒,只是引而未發罷了。隨著這種低沉感傷情緒的.繼續加重,詞人滿腹的愁思也洶涌如潮起來,不由得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愁無際。”
“暮云過了,秋光老盡,故人千里。”這幾句點出了悲秋懷人的主旨。詞人置身深秋景色中,遠山蒼茫的迷蒙,斷橋孤煙的冷落,暮云將盡的慘淡,秋光漸老的哀傷,使詞人聯想到了羈旅生涯的苦澀艱難,前程的渺茫無望。這份生命的悲哀需要有人與他共同承擔,而“故人”卻遠隔千里。現實的景物增強了傷別意緒,因而無法消除,唯有“竟日空凝睇”以寄托對“故人”的思念。“竟日空凝睇”一句中“竟日”與前文的“暮山”、“向晚”、“殘陽”、“暮云”相呼應,寫出了時間的推移,也暗示了詞人陷入深深的愁怨難以自拔;“凝睇”又與開頭的“江樓”佇望,換頭處的“朱闌靜倚”以及全篇的景物描寫緊密相扣,使全詞首尾圓合,渾然一體;著一“空”字,表現了詞人明知無望,卻仍然對“故人”一片癡情,頗能動人心魄。
這首詞雖非柳永的代表作,但也清新可人,結構工巧。上片寫秋景,凄美動人;下片思舊情,哀婉感人。這首《訴衷情近》在詞體中屬于中調,柳永在創作時依據體制的特點,在寫景與抒情時,既未大肆鋪敘,也不特別凝煉,詞旨點到即止。全詞結構完整,處處映襯照應,語言雅而不俗,筆調揮灑自如。
《訴衷情近·雨晴氣爽》的原文2
訴衷情近·雨晴氣爽
柳永 〔宋代〕
雨晴氣爽,佇立江樓望處。澄明遠水生光,重疊暮山聳翠。遙認斷橋幽徑,隱隱漁村,向晚孤煙起。
殘陽里。脈脈朱闌靜倚。黯然情緒,未飲先如醉。愁無際。暮云過了,秋光老盡,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注釋】
訴衷情近:詞牌名,《樂章集》注“林鐘商”。雙調七十五字,上片七句三仄韻,下片九句六仄韻。
雨晴氣爽:雨過天晴,秋高氣爽。爽:清爽的意思。
佇立:長時間地站立。
澄明:清澈明凈。生光:發出光輝。
聳翠:形容山巒、樹木等高聳蒼翠。
遙認:從遠處辨認。斷橋:橋名。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孤山旁,以孤山之路至此而斷,故名。此處不一定特指西湖的斷橋。幽徑:僻靜的小路。
隱隱:指隱約;不分明。
向晚:臨近晚上。孤煙:遠處獨起的炊煙。
脈脈: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表達情意的樣子。朱闌:同“朱欄”,朱紅色的圍欄。
黯然:情緒低落、心情沮喪的樣子。
無際:猶無邊;無涯。
老盡:衰竭。
竟日:猶終日,整天。凝睇:凝視;注視;目不斜視。
訴衷情近·雨晴氣爽—柳永拼音解讀:
sù zhōng qíng jìn ·yǔ qíng qì shuǎng
liǔ yǒng 〔sòng dài 〕
yǔ qíng qì shuǎng ,zhù lì jiāng lóu wàng chù 。chéng míng yuǎn shuǐ shēng guāng ,zhòng dié mù shān sǒng cuì 。yáo rèn duàn qiáo yōu jìng ,yǐn yǐn yú cūn ,xiàng wǎn gū yān qǐ 。
cán yáng lǐ 。mò mò zhū lán jìng yǐ 。àn rán qíng xù ,wèi yǐn xiān rú zuì 。chóu wú jì 。mù yún guò le ,qiū guāng lǎo jìn ,gù rén qiān lǐ 。jìng rì kōng níng dì 。
相關翻譯
雨過天晴,秋高氣爽,登上江邊樓臺佇立遠望。映入眼簾的是,遠方江水清澈明亮粼粼生光,山巒疊翠連綿起伏;眺望中漸漸辨認出西湖斷橋、幽深路徑、隱隱漁村以及傍晚時分遠處獨起的炊煙。
夕陽里,我含情靜倚樓闌,陷入沉思,不禁動了傷別情緒,未飲先醉了。離別的憂愁無邊無際。黃昏的彩云已經飄過了,秋日的'風光景色已經遲暮,故人遠隔千里,我無奈地整日白白凝睇不語。
相關賞析
柳永一生潦倒,流落至死。寄情聲色,描寫社會底層小市民的屈辱生活是他經常的題材,其實這也是他被扭曲的心靈的折光。而他心靈深處的悲哀,卻是他生命的本色、創作的基調。這首《訴衷情近》就是他這種悲愁情緒的結晶。但柳永的愁并非來自憂國憂民,而只是仕途失意、生路坎坷的個人得失的感喟,沒有什么積極意義。當然,對彌漫于古代詩詞叢林中的這種慘霧愁云,我們不是學習其內容,而只是鑒賞其藝術特色,可以深化我們自己感情沉淀能力和創作抒發能力,因為哀愁始終是人生一種重要感情原色。
此詞并未超越常規,仍然是上片寫景作鋪墊,下片寫情述主旨。這似乎成了作詞的定則。問題在于能否在大規范中生發新穎獨特的小變格。此詞一開篇就變通了成法。“慘綠愁紅”——主觀感情投入客觀事物,構成意象化語詞,這是普遍手法。而此詞寫愁卻從反面著筆。看前四句不是一派明朗和樂景象嗎?作者并未投人愁的感情,它能給予讀者的情緒感應,也是興奮、歡快。即“遙認斷橋幽徑”至尾句,才稍稍點染了一些幽愁孤凄的景物,讀去隱約受到一點愁的暗示。有人是帶著無限哀愁去看景物并寫人詩詞的。有人本來心境平和,看到景物才觸發了愁思。這兩種情況應該承認都有。后一種情況其實更多。而柳永此詞正屬于后一種情況。這是他這種寫法的心理根據。而就藝術技巧來說,從反到正,反正相襯相激,會產生意外、突兀、立體之類的閱讀效應。反差越大,此類感應越強,這是這種寫法的藝術根據。
下片徑直寫他的愁意。“殘陽里,脈脈朱闌靜倚”寫他的愁態:“黯然情緒未飲先如醉”寫他的愁感;“愁無際。暮云過了,秋光老盡,故人千里”寫他的愁度:暮云過了,就是永夜,此是愁度之一比;秋光老盡,就是寒冬,是愁度之又一比;故人遠在千里外,愁思當扯成千里長,此又是愁度之一比。從光感、溫度、空間距離三個角度,喻寫無際哀愁的程度,這與李白用“白發三千丈”來喻愁之度是同樣的。愁本來是無法度量的,只有用喻物來比況、暗示,讀者從喻物去體味愁度,從隱約模糊中獲得愁的實感,也就體味到一些詩意。末句“盡日空凝睇"這個“空”字,正是詩眼所在,總結了全詞,不但說這一切景物在愁眼看去是一場空,而且說即使愁緒萬千,又有何用,無法改變現實。所以“愁”即是一場空。這就把全篇所抒寫的愁,作了全盤否定,其實是又進一步深化了這愁——自覺愁得無用還是要愁,這愁就愁得更為深刻了。
作者介紹
柳永柳永(約987—約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屬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員外郎,后人稱他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稱“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書香仕宦之家,但個人世路坎坷,多次應進士試,不第。生活落拓,長期出入歌樓舞館,與歌妓們相處密切,靠為她們填詞作曲維持生活。正由于這樣的生活境遇,使他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專業詞人。
柳永是詞史上第一個大量創制慢詞(長調)的詞人。他的《樂章集》中有一半屬于長調。由于他的提倡,慢詞廣為流行。柳永作詞雅俗兼擅,以俗為主,他繼承和發展了民間詞的傳統。開創了文人俚詞一路。他的詞作具有很深廣的群眾基礎,形成“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局面。陳振孫(南宋)評柳永的詞:“音律婉諧,語意妥帖,承平氣象,形容曲盡。”
【《訴衷情近·雨晴氣爽》的原文】相關文章:
《訴衷情近·雨晴氣爽》注釋及鑒賞09-25
雨晴原文及賞析02-27
雨晴原文翻譯及賞析12-18
(精華)雨晴原文及賞析02-27
劍器近·夜來雨原文及賞析02-27
訴衷情原文及賞析12-18
訴衷情原文賞析02-27
春晴原文翻譯02-27
新晴原文及賞析12-17
訴衷情·春游原文及賞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