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明》鑒賞
《清明》鑒賞1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注釋
①蘇堤,元佑間蘇軾官杭州刺束時建于西湖。
②梨花風,古代認為從小寒至Ⅱ谷雨有二十四番應花期而來的風。梨花風為第十七番花信風。梨花風后不久即是清明。
④笙歌,樂聲、歌聲。
④屬、歸于。
⑤按,古人極重清明節(jié),有“朝朝清明,夜夜元宵”之說。該詩意境與周密《曲游春》詞“沸十里、亂弦叢笛。看畫船,盡入西泠,閑卻半湖春色”相似。
⑥蘇堤,宋元佑間蘇軾任杭州刺史時所筑,橫亙西湖。
⑦即事,歌詠眼前景物
⑧梨花風,梨花為第十七番花信風。
⑨吳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吳興)人。南宋后期詩人。
譯文
春光明媚、和風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織。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們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卻萬樹流鶯,鳴聲婉轉,春色依舊。
把佳節(jié)清明的西湖,描繪得確如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賞析
這首詩對大好春光和游春樂境并未作具體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點染,此詩的構思之絕,就體現(xiàn)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縱情、黃鶯的恣意,從側面措意,促人去展開聯(lián)想。游子尋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歸”,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見西湖勝景令人目不暇接,節(jié)日氣氛使人流連忘返。再看“流鶯”,當人們“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時,它的世界被人類“強占”。現(xiàn)在,“游人去而禽鳥樂也”,被壓抑了一天的黃鶯,又受了游人情緒的感染,當它重成了綠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難想象,黃鶯匿跡,是因人喧場面的熱烈;而它的再現(xiàn),正說明宜人秀色的魅力。這樣,詩人敘節(jié)日情景,狀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繪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無情之鶯的快樂,由側面實現(xiàn)自己的創(chuàng)作目的。
前兩句寫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熱鬧場面。后兩句說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愛趕熱鬧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賞,只好讓給飛回來的黃鶯享受去了。反映了清明時節(jié)郊游踏青的樂趣:“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江南三月正是“梨花萬朵白如雪”的季節(jié),青年人結伴出城,踏青尋春,笙笛嗚咽,歌聲裊裊,微風拂面,楊柳依依,真是“心曠神怡,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清明》鑒賞2
1、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2、濯錦古江頭,飛景還如許。——吳潛
3、待把酒送君,恰又清明后。——何夢桂
4、寒食時看郭外春,野人無處不傷神。——云表
5、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張繼
6、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
7、黃昏疏雨濕秋千。——李清照
8、東風惆悵欲清明,公子橋邊沉醉。
9、鷺窺蘆箔水,鳥啄紙錢風。——范成大
10、待把酒送君,恰又清明后。——何夢桂
《清明》鑒賞3
《湘春夜月·近清明》
宋朝:黃孝邁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念楚鄉(xiāng)旅宿,柔情別緒,誰與溫存?
空尊夜泣,青山不語,殘照當門。翠玉樓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搖蕩湘云。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者次第、算人間沒個并刀,剪斷心上愁痕。
《湘春夜月·近清明》古詩簡介
《湘春夜月·近清明》是南宋詞人黃孝邁的詞作。這是一首傷春之詞,上闋寫黃昏時分的心情,下闋進一步抒寫詞人夜間獨宿旅舍的情景和感懷。詞人通過對湘水之濱春江月色的描寫,抒發(fā)了自己惜春不忍別的'情愫。全詞清麗淡雅,意境凄美,結構嚴謹,構思綿密,不愧為一篇佳作。
《湘春夜月·近清明》翻譯/譯文
臨近清明時分,枝頭上翠鳥的叫聲凄婉動人。可惜這一片清歌,都付與寂寞的黃昏。想要對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輕薄,不懂得人的傷春之心。我獨自漂泊在南國楚鄉(xiāng),滿懷柔情別恨,有誰能給我一點兒溫存?
空空的酒杯仿佛在為我哭泣,青山無語宛如在為我傷心,一縷殘陽斜照著院門。在華麗的樓前,只有那一池悠悠的湘水,倒映著悠悠輕蕩的湘云。無聊的白日是那樣漫長,夢境卻短得可憐。請問蒼天,到底什么時候才能和戀人見面?這情景真令人心酸。就算整個人間,也沒有任何一個并州的刀剪,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萬緒剪斷。
《湘春夜月·近清明》注釋
湘春夜月:詞牌名,是黃孝邁的自度曲。
翠禽:翠鳥。
柳花:指柳絮。
空尊:空樽,空酒杯。
翠玉樓:即前文“楚鄉(xiāng)旅宿”。
桃根:出于東晉的《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后詞中多代指意中人。
者次第:“如此種種”的意思。者,同“這”。
并刀:并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當時以鋒利著稱。
《湘春夜月·近清明》作者簡介
黃孝邁(生卒年不詳),南宋詩人,字德夫,號雪舟。有人說他“妙才超軼,詞采溢出,天設神授,朋儕推獨步,耆宿避三舍。酒酣耳熱,倚聲而作者,殆欲摩劉改之(過)、孫季蕃(惟信)之壘”,“其清麗,叔原(晏幾道)、方回(賀鑄)不能加其綿密。”有《雪舟長短句》。存詞4首。
《清明》鑒賞4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
作者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宋徽宗時為宮廷畫家。少年時到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游學,后習繪畫,尤喜畫舟車、市橋、郭徑,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的代表作,曾經為北宋宣和內府所收藏。絹本、淡設色,高24.8厘米,長528.7厘米,原作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以精致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qū)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筑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jié),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tǒng)一而富于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jié)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圖分為
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后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huán)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jié)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yè)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云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里船只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yōu)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只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只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么。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里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qū),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后段,熱鬧的市區(qū)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y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yè),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彩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xiāng)游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xiàn)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xiàn)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后來的摹本或偽托張擇端的臆造本。
現(xiàn)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并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jù)畫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張著的一段題記。張著的題記也僅寥寥數(shù)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游學于京師,后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于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shù)也。不過,張擇端的姓名并未見于北宋后期成書的《宣和畫譜》,有人推測說,可能他進入畫院時間較晚,編著者還來不及將其收編書中。
《清明》鑒賞5
《清明日獨酌》
(宋代:王禹偁)
一郡官閑唯副使,一年冷節(jié)是清明。
春來春去何時盡,閑恨閑愁觸處生。
漆燕黃鸝夸舌健,柳花榆莢斗身輕。
脫衣?lián)Q得商山酒,笑把離騷獨自傾。
【譯文】
一個地方官清閑的職位唯有(團練)副使,一年之中清冷的節(jié)日只是清明節(jié)。
春去春來什么時候是盡頭,閑恨閑愁所到之處就萌生。
燕子和黃鸝爭相鳴叫,柳絮和樹莢競相飛揚。
脫去官服換來(隱士所居)商山的酒,獨自笑吟《離騷》中的詩句。
【賞析】
作者王禹偁(954—1001),北宋政治家、詩人、散文家。因為官正直,敢于直言諷諫,因此屢受貶謫。這首詩為作者被貶商州(今屬陜西商洛)任團練副使時所作。
詩題點明詩意、詩境,透露出詩人的謫宦之苦。
首聯(lián)中“唯”寫出了詩人的不滿與無奈,“冷”寫出了清明的時令特點,都表現(xiàn)了詩人的謫居之感。
頷聯(lián)表面上看是惱人的春,實際上是讓詩人驚心的“閑”。頸聯(lián)的“夸”與“斗”兩字生動傳神,用擬人手法凸顯春天的生趣,同時運用了反襯的.手法表現(xiàn)出詩人被貶愁緒與眼前的大自然美景形成鮮明對比,也體現(xiàn)了詩人希望回歸自然、脫離世俗的愿望。
尾聯(lián)用了商山四皓、屈原《離騷》的典故,詩人情緒變得十分灑脫,既來之則安之,不如將滿腔郁悶出之于“笑”,和著《離騷》飲酒賞春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整首詩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在被貶愁緒中自我排遣、尋求曠達灑脫并享受隱士生活的心境,言淺情深、意味深長。
《清明》鑒賞6
1.吳洲春草蘭杜芳,感物思歸懷故鄉(xiāng)。——宋之問《寒食江州滿塘驛》
2.拆桐花爛熳,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蘭花慢·拆桐花爛熳》
3.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馮延巳《鵲踏枝·幾日行云何處去》
4.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5.東風惆悵欲清明,公子橋邊沉醉。——張泌《滿宮花·花正芳》
6.洛陽城里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fā)。——宋之問《寒食還陸渾別業(yè)》
7.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jié)。——辛棄疾《念奴嬌·書東流村壁》
8.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宋之問《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9.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歐陽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10.巾發(fā)雪爭出,鏡顏朱早凋。——王安石《壬辰寒食》
11.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周邦彥《瑣窗寒·寒食》
12.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吳文英《風入松·聽風聽雨過清明》
13.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14.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明·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15.清明天氣。永日愁如醉。——杜安世《鶴沖天·清明天氣》
16.巷陌秋千,猶未清明過。——蘇軾《蝶戀花·雨霰疏疏經潑火》
17.雙縷繡盤金,平沙油壁侵。——陳子龍《唐多令·寒食》
18.墦間人散後,烏鳥正西東。——范成大《清明日貍渡道中》
19.清明時節(jié)雨聲嘩。潮擁渡頭沙。——張炎《朝中措·清明時節(jié)》
20.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李冠《蝶戀花·春暮》
21.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黃庭堅《清明》
22.清明又近也,卻天涯為客。——曹組《憶少年·年時酒伴》
23.天笑道,此不由乎我 ,也不由他。——謝枋得《沁園春·寒食鄆州道中》
24.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
25.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韓翃《寒食》
26.清娥畫扇中,春樹郁金紅。——溫庭筠《清明日》
27.蹴球塵不起,潑火雨新晴。——白居易《洛橋寒食日作十韻》
28.清明節(jié),雨晴天,得意正當年。——薛昭蘊《喜遷鶯·清明節(jié)》
29.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宋之問《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30.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31.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32.念楚鄉(xiāng)旅宿,柔情別緒,誰與溫存。——黃孝邁《湘春夜月·近清明》
33.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唐·宋之問《途中寒食》
34.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竇鞏《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35.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36.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高啟《清明呈館中諸公》
37.闌風伏雨催寒食,櫻桃一夜花狼藉。——納蘭性德《菩薩蠻·闌風伏雨催寒食》
38.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白居易《清明夜》
39.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韓翃《寒食》
40.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周邦彥《瑣窗寒·寒食》
41.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xiāng)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唐·孟云卿《寒食》
42.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宋·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43.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驚飛去。——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44.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仲殊《訴衷情·寒食》
45.漫見新柳嬌眼垂,疑君逸影踏風歸。——《清明祭詩》
《清明》鑒賞7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注釋
譯文
清明節(jié)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凄涼。
問一聲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
注釋
⑴清明: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秋千節(jié),坤寧宮及各后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
⑵紛紛:形容多。
⑶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jié)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⑷借問:請問。
⑸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全文賞析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jié)。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jié),可也是氣候容易發(fā)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jié),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怎見得呢?“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所謂“紛紛揚揚,降下好一場大雪來”。但是臨到雨,情況卻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明“潑火雨”的精神,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斷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靈魂嗎?不是的。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現(xiàn)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清明這個節(jié)日,在古人感覺起來,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在當時,清明節(jié)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jié)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jié)風俗。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公子王孫等人之外,有些頭腦的,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復雜的。倘若再趕上孤身行路,觸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為什么詩人在這當口兒要寫“斷魂”兩個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
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jié)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問題也發(fā)生了。怎么辦呢?須得尋求一個解決的途徑。行人在這時不禁想到:往哪里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于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路的呢?詩人在第三句里并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復,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我們看《小放牛》這出戲,當有人向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一指,說:“您順著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面”,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只將“畫面”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不,不如說是包括了“音樂”,讀者欣賞了那一指路的優(yōu)美“畫面”,同時也就隱隱聽到了答話的“音樂”。
“遙”,字面意義是遠。但我們讀詩的人,切不可處處拘守字面意義,認為杏花村一定離這里還有十分遙遠的路程。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簾——“酒望子”來了。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fā)生藝術聯(lián)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紅樓夢》里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里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杜郎此句作注腳。《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說,“我這里,用手兒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幾戶人家,那楊柳樹上掛著一個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從這里脫化出來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實際生活中,問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詩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地聞訊而喜,怎樣地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地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地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他把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與讀者的想象,由讀者自去尋求領會。他只將讀者引入一個詩的境界,他可并不負責導游全景;另一面,他卻為讀者開展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余地。這就是藝術的“有余不盡”。
這才是詩人和我們讀者的共同享受,這才是藝術,這也是我國古典詩歌所特別擅場的地方。古人曾說過,好的詩,能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在于言外”。拿這首《清明》絕句來說,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當之無愧的。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jié)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yōu)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huán)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吧!
《清明》鑒賞8
《清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代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清明》,是中國古代詩歌中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經典名篇。這首詩描述清明時節(jié)主人公雨中趕路的愁苦心境和問詢牧童的瞬間情形,抒發(fā)異鄉(xiāng)思親的沉痛心情。
一
首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起筆破題,交代時令與天氣,以節(jié)令與環(huán)境來渲染凄冷的氣氛。清明時節(jié),細雨淅瀝,春寒料峭,這既是自然背景的描述,又是全篇感情基調的鋪墊,暗示了詩人凄冷的物理感受和復雜的心理情緒。這與宋代李清照《聲聲慢》開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意境有異曲同工之妙。次句“路上行人欲斷魂”,緊承首句意脈,點明詩中主人公的“行人”身份和正在趕路的狀態(tài),“欲斷魂”三字是此篇的“詩眼”和理解的關鍵,特別突出了極為沉痛悲傷的心境。三、四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采用生動活潑的問答方式,透露以酒解愁的心理活動,而牧童的肢體動作語言,不僅將作者、讀者的視線引向凄迷的遠方,而且以在清明時節(jié)開放的“杏花”呼應了題目與開頭的“清明”,既給人留下了意亂花迷的.想象余地,又暗寫了詩人憂傷情懷的沉痛執(zhí)著與不可解脫。全詩以素描形式將“細雨”“行人”“牧童”“酒家”“杏花村”等意象糅合在一起,描繪出一幅自然凄迷、清淡素雅、靈動秀麗而又情感深沉的畫面,創(chuàng)造出發(fā)人深思、耐人尋味的凄美意境。
經典詩歌往往將情、景、事、理、趣熔于一爐,創(chuàng)造優(yōu)美感人的意境,展現(xiàn)巨大的藝術魅力。杜牧這首《清明》詩以抒情為主調,因事而見情,層次分明,畫面清新,易讀易記。但真正讀懂和正確理解本義的讀者并不普遍。詩中有兩個極為重要的關鍵詞往往被忽略:一是“行人”,二是“斷魂”。“斷魂”是體現(xiàn)全詩情感基調的關鍵。“魂”即靈魂、精神;“斷”即隔斷、分離;“斷魂”就是精神靈魂離開了人的身體,形容精神恍惚;“欲斷”則是接近“斷”的邊緣而尚未完全“斷離”。作者以“欲斷魂”極寫心情沉痛的程度之深,昭示全詩情感基調。那么,詩人為什么這樣悲傷沉痛呢?其實這與另一個關鍵詞“行人”有著密切的關系。“行人”就是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就字面本身理解可以是“走在路上的人”,或者說是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由于清明是祭祖掃墓、親人團聚、踏青郊游的時節(jié),主人公卻不能像普通人那樣在家過清明,所謂“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思念和孤獨導致其沉痛悲傷,甚至達到了“欲斷魂”的程度。
其實,“行人”除了上面的一般理解之外,還有著更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更深刻的思想內涵。“行人”在中國古代是一個表示官職的專用名詞,考先秦典籍《周禮·秋官》即有“行人”一職。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均有“行人”,故《國語·晉語八》有“叔向命召行人子員”之句。漢代大鴻臚屬官有“行人”。明代設“行人司”,復有“行人”之官。一般來說,“行人”在中古之前多指“采詩”之官。《漢書·食貨志上》載:“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牅戶而知天下。”兩漢時期不僅有專門負責這項工作的“樂府”機構,還醞釀形成了詩歌中的一種體裁形式“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chuàng)作的樂歌,都簡稱為“樂府”。唐代及其以后詩人的“擬樂府詩”雖不入樂,也稱為“樂府”或“擬樂府”。王官采詩制度,不但說明了詩歌在封建政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顯示了中國古代政治中的民主元素。當然,“行人”有時也指負責執(zhí)行外交公務或其他職責的官員。如《論語·憲問》“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此處的“行人子羽”即是負責外交事務的官吏。
《清明》詩的作者杜牧正是運用這種歷史文化積淀,交代了詩中主人公不同于一般“行人”的特定身份,將自己肩負公務而不能與家人團聚的內心矛盾用詩歌的形式深刻生動地表達出來。
《清明》鑒賞9
朝作輕寒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
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
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
龍蛇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
鑒賞
首聯(lián)寫環(huán)境氛圍,暗示斗爭的情況和自己的心情。早晨飄飛的輕云到了傍晚就陰沉沉的了,在憂愁中的人全然不覺時間已進入了暮春。前句既是寫的實際的天氣,又是寫的內心的感觸:清的力量漸漸滲透已把天下遮掩。環(huán)境描寫,有渲染氣氛的`作用。后句,點出一個“愁”字,流露郁懣和時光逝去的失落之情。
頷聯(lián)用雙關語對比地寫眼前的現(xiàn)實。“有淚”,形容花上的露珠。作者用垂淚的“落花”比喻受打擊的抗清志士,得意的“啼鳥”來比喻賣力為清廷幫腔的小人。這種寫法我國古典詩詞中常用,屈原就常用香花和臭草來比喻忠與奸。那“鸞鳥鳳凰,日以遠兮。燕雀烏鵲,巢堂壇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卸,芳不得薄兮”就是這類構意的始祖了。這樣的寫法,能夠表達作者鮮明的愛憎。
頸聯(lián)感情強烈,飽含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徒”,“又”,將恢復理想成為空想的感傷,志士仁人白白消殞的沉痛,表達得淋漓盡致。有“如何亡國恨,盡在大江東”的深沉幽憤,也有“萬里悲風隨郵塞,三年明月照思鄉(xiāng)”的沉痛遺恨,慷慨悲壯而讓人久久難以釋懷。
尾聯(lián)流露出失望之情。“龍蛇”這里是借代,代指志士。“龍蛇四海歸無所”,指反清志士們因為大業(yè)難成而找不到自己的歸宿。“寒食年年愴客心”,指包抗自己在內的前明遺民志士在年年寒食節(jié)的時候都會產生悲愴之感。由此,表達了反清無望的幽憤。
全詩處處寫到亡國之恨和難以回天之感,這是特點時節(jié)和特定環(huán)境觸發(fā)的情思;而字里行間的堅毅之情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斗志的確令人震撼。屈大均被稱為嶺南詩界“三大家”之首,對近代的嶺南詩風有較大的影響。
創(chuàng)作背景
清明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一個重要節(jié)氣,標志著凋零的嚴冬過去,煦暖的春天來臨。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是祭奠和懷念親人、朋友、同志的一個日子。這天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并禁絕煙火,所以又稱“寒食”。歷代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許多關于清明的詩詞。如杜牧的“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1]?,韓翃的“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2]?,宋之問的“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3]?,張繼的“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4]?,宋代黃庭堅的“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楊萬里的“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5]?,程顥的“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6]?,陳子龍的“燕子不來樓閣回,柳絲今日向東風”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句。而作為遺民詩人的屈大均,在這天觸景生情,將時節(jié)與自己的奮斗聯(lián)系起來,抒發(fā)了反清無望的深沉幽憤和悲愴。
《清明》鑒賞10
西子妝慢·湖上清明薄游
朝代:宋代
作者:吳文英
流水麹塵,艷陽醅酒,畫舸游情如霧。笑拈芳草不知名,乍凌波、斷橋西堍。垂楊漫舞。總不解、將春系住。燕歸來,問彩繩纖手,如今何許。
歡盟誤。一箭流光,又趁寒食去。不堪衰鬢著飛花,傍綠陰、冷煙深樹。玄都秀句。記前度、劉郎曾賦。最傷心、一片孤山細雨。
譯文
流水似酒曲粗渾,艷陽如未過濾的酒,畫船游興象湖中煙霧。含笑從水面拈起一根無名的芳草,它剛隨流波從斷橋西頭漂渡。千萬條楊柳舞動著腰肢,都不知如何把春光系住。問歸燕,纖手上系戴彩繩的人,如今她在何處?
慨嘆盟約已誤,流光似箭又隨寒食去。年老鬢衰哪堪飛花沾著,船傍綠蔭不禁冷煙深樹。玄都觀詠桃的詩句,記得昔日劉郎已賦。最令人傷心斷魂的是清明時節(jié),又是一片孤山籠罩著彌天的細雨。
注釋
西子妝慢:雙調,九十七字,上片十句五仄韻,下片九句六仄韻。此詞據(jù)張炎詞序說:“(系)吳夢窗自制此曲。”此系詞人即景自度曲。
湖上:指杭州西湖。
薄游:短暫之游。
麴(qū)塵:即曲塵,酒曲所生的細菌,色微黃如塵,因稱淡黃色為曲塵。此喻水之淡綠色。
醅(pēi)酒:未濾之酒。醅,一本作“酷”,一本作“酤”。
拈芳草:即春日斗草游戲。古時婦女習慣在寒食、清明時進行的一種游戲,大致是以采集之草品種多少、優(yōu)劣或其他方式定勝負。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競采百藥,謂百草以觸除毒氣,故也有斗草之戲。”
乍:一本無此字,一本此處缺字。
斷橋:在西湖白堤上,原名寶祐橋,因孤山之路,至橋頭而斷,因此至唐后均稱斷橋。“斷橋殘雪”為西湖十景之一。
堍(tù):橋兩邊平地的傾斜之處。
彩繩纖手:指所愛女子。舊俗五月五日以彩繩系臂,借以辟兵與鬼。此代指所思之女子。彩繩,代指秋千。
一箭:形容快速消失。
寒食:即寒食節(jié),清明前一天。
飛花:出自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冷煙:寒食節(jié)時禁火,故曰“冷煙"。
“玄都”二句:引用唐·劉禹錫《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孤山:在杭州西湖北部孤峰聳立,秀麗清幽。北宋隱士林逋隱居地,林在此種梅養(yǎng)鶴。詩文中詠到隱居、詠梅鶴常用此典。
全文賞析
《西子妝慢》,雙調,九十七字,上片十句五仄韻,下片九句六仄韻。此詞據(jù)張炎詞序說:“(系)吳夢窗自制此曲。” “湖上”,指杭城西湖。西湖又稱西子湖,此系詞人即景自度曲。
“流水”三句,詞人醉眼中湖景。“曲”,即酒曲也。這兒喻水面浮物。“酷”,熱也。此喻太陽如被酒熱所逼的醉漢的紅臉龐。此三句言詞人乘舟醉游西湖,醉眼朦朧中見到水面浮物,就當作酒曲,將紅彤彤的.太陽當作酒友發(fā)熱的紅臉龐,游船周圍的景色從醉眼中望去已是成了一片模糊影子。此處生動地刻畫出一個酒徒大醉時的模樣。“笑拈”兩句,承前述醉態(tài)。此言詞人已經大醉,在不知不覺中到了斷橋西邊。停船上岸,隨手拔來一些花草,卻傻笑著說不出它們究竟叫什么“芳名”。“拈芳草”,即春日斗草游戲。古時婦女習慣在寒食、清明時進行的一種游戲,大致是以采集之草品種多少、優(yōu)劣或其他方式定勝負。據(jù)宋懔《荊楚歲時記》:“競采百藥,謂百草以觸除毒氣,故也有斗草之戲。”“垂楊”兩句,觸景生情。言清明時節(jié),湖堤柳枝遇風飄舞,煞是好看。但他卻認為楊柳枝終究是不懂得人的惜春之情,將這無限春光系住不放它去。“柳”有留之意,因此古人常折柳贈別。“燕歸來”三句,借物設問,感慨系之。詞人假手歸來舊地的燕子,似乎它們的呢喃聲像在詢問眼前秋千架上的彩繩:如今還有多少雙纖手前來游玩過?此非燕問,實是詞人自問也。
過片“歡盟誤”三句,感嘆歲月蹉跎。此言年青時的山盟海誓如今都已泯滅,日月如梭,光陰如箭,一轉眼又度過了一個寒食節(jié)。“寒食”掃墓,詞人在杭曾有一位恩愛十年的亡妾墓在,所以他自然地想起兩人的“歡盟”空誤。“不堪”兩句。言自己現(xiàn)在已是兩鬢斑白蒼老不堪,然而湖岸卻依舊是綠蔭濃濃煙籠寒水,景物如舊。“玄都”兩句,借用唐劉禹錫兩游蘇州玄都觀即景賦詩的典故。此處是說:西湖山水也曾有我從前記游吟唱的詩詞在,其中也不乏“秀句”佳作。“前度劉郎”,又點出了西湖是詞人的重游之地。“最傷心”句,言己駐足斷橋岸邊已久,面對著眼前孤山,只見天氣已轉成毛毛細雨,心情也隨景轉為凄涼,所謂孤獨人寂寞對孤山,理應傷心不已耳。
《清明》鑒賞11
【原文】
林臥愁春盡,搴帷覽物華。
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開火,仙桃正落花。
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
【注釋】
①青鳥:神話中鳥名,西王母使者。這里指梅道士。
②赤松:赤松子,傳說中的仙人。這里也指梅道士。
③丹灶:道家煉丹的爐灶。
④仙桃:傳說西王母曾以仙桃贈漢武帝,稱此桃三千年才結果實。
⑤“童顏”兩句:意思是如果仙酒真能使容顏不老,那就不惜一醉。
⑥流霞:仙酒名。李商隱《武夷山詩》:“只得流霞酒一杯。”句中也指醉顏。
【譯文】
高臥林下正愁著春光將盡,掀開簾幕觀賞景物的光華。忽然遇見傳遞信件的使者,原是赤松子邀我訪問他家。
煉丹的金爐灶剛剛生起火,院苑中的仙桃也正好開花。如果仙人真可以保住童顏,何惜醉飲返老還童的'流霞。
【寫作背景】
詩人以隱士身份而宴于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灶、仙桃、駐顏、流霞等術語和運用青鳥、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賦予游仙韻味,流露了向道之意。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jié)義,喜濟人患難,工于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賞析】
詩寫梅道士邀飲過程,抒發(fā)隱逸情趣。詩人以隱士身份而宴于梅道士山房,因而借用了“金灶”、“仙桃”、“駐顏”、“流霞”等仙道術語和運用“青鳥”、“赤松子”等典故,描述了道士山房的景物,賦予游仙韻味,流露了向道之意。
《清明》鑒賞12
《清明》
作者:黃庭堅
原文:
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注釋:
1、桃李笑:用擬人手法形容盛開的桃、李花。
2、雷驚句:意思是清明早已過了驚蟄的節(jié)氣,萬物正欣欣向榮。
3、蟄:動物冬眠。
4、人乞一句:《孟子》中有一則寓言。說齊國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掃墓者乞討祭祀后留下的酒飯。回家后卻向妻妾夸耀是刖人請自己吃飯。這是一個貪鄙愚蠢的形象。
4、士甘句:用春秋時介子推寧愿被燒死也不愿再出仕的典故。
5、蓬蒿:雜草。丘:指墳墓。
賞析:
全詩的意思是說,清明時節(jié),春雷萬鈞,驚醒萬物,宇宙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春雨綿綿,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開。野田荒蕪之處,是埋葬著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們長眠地下,使活著的人心里感到難過。詩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從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義。詩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個齊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別人祭奠親人的飯菜,吃得油嘴膩臉。回到家里,還要對妻子和小妾撒謊吹噓,他是在某個當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這種人的人生萎瑣卑下,毫無人格尊嚴。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介子推,他幫助晉文公建國以后,不要高官厚祿,寧可隱居山中。晉文公想讓他出來做官,下令放火燒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動搖,意抱樹焚死在綿山中。黃庭堅由清明的百花盛開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價值。他感嘆地說,雖然無論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這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通篇運用對比手法,抒發(fā)了人生無常的慨嘆。首聯(lián)以清明節(jié)時桃李歡笑與荒冢生愁構成對比,流露出對世事無情的嘆息。二聯(lián)筆鋒一轉,展現(xiàn)了自然界萬物復蘇的景象,正與后面兩聯(lián)的'滿眼蓬蒿荒丘,構成了強烈的對比。由清明掃墓想到齊人乞食,由寒食禁煙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論賢愚,到頭來都是一杯黃土。詩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脫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悲涼的情緒纏繞于詩行間。這與詩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禪宗思想的濃厚影響是分不開的。但作品體現(xiàn)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丑惡,看似消極,實則憤激。
其實如上兩種解釋是相通的。此詩作于詩人被貶宜州期間。官場受挫,仕途不順,很自然地會帶令人對自身的人生價值產生懷疑。齊人驕其妻妾卑下若此,介子推焚死山中高義如是,然而如今千載之下不過各自一抔黃土而已。那么詩人自己堅持信念的理由何在呢?這是對前途的迷茫,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對人生價值的懷疑。然而,詩人終究不是輕易就會被擊倒的。現(xiàn)而今齊人晉士雖然雖然都變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義卻不盡相同,千載賢愚,誰不盡知?這其實也可以看成是作者對自己的一種勉勵。情感復雜,應如是也。
《清明》鑒賞13
《寒食》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xiāng)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清明》
清明暮春里,悵望北山陲。
燧火開新焰,桐花發(fā)故枝。
沈冥慚歲物,歡宴阻朋知。
不及林間鳥,遷喬并羽儀。
1)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2) 淡蕩春光寒食天。 —— 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3)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 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4)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shù)楊花過無影。 —— 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5)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 —— 馮延巳《鵲踏枝清
6)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 杜牧《清明》
7)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 顧太清《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
8)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
9)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 韓翃《寒食 》
10)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 晏殊《破陣子春景》
11)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 孟浩然《清明即事》
12)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 —— 馮延巳《鵲踏枝幾日行云何處去》
13) 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驚飛去。 —— 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14) 三千丈清愁鬢發(fā),五十年春夢繁華。 —— 喬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15)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 —— 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16)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 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
《清明》鑒賞14
水風寒,清明愁霧籠江天。
戚戚悲云,濃濃苦雨,隱蒼煙。凄然,淚潸潸。
憑闌思緒漫無邊。鶯飛落寞愁切,杜鵑歸去啼聲喧。
遠天如黛,鄉(xiāng)關似夢,水重山復何言?
看回峰斷盡,歸路無計,祭我慈顏。
遙想以往年年,銜殤捧燭,叩淚跪墳前。
長風靜,柏松穆立,碧水凄濺。
念如煎,痛撫墓壁,心寒冷石,淚斷青山。
奉觴綠蟻,折蝶青煙,咫尺思曲哀彈。
裊裊塵煙復,鄉(xiāng)關棄我,悵境難圓。
縱有相思百疊,恁歸心折箭淚傾泉。
何方祭我嚴親?繞碑曖墓,慰我嚴親愿!
仰首看,驟雨傾如箭,洗長空,何洗悲憐?
恁恨切,孤燕難還。但惟愿,楚水意纏綿。
繞慈青冢,牽霞為枕,伴父長眠!
《清明》鑒賞15
又是一年清明節(jié)
來到革命先祖旁邊
遍地冷墓墳
任革命熱血在地底燃燒
流淚點冥紙
墳前一團火
猶如革命先祖的一團熱血
用生命來和敵方同歸于盡
一堆黃土雜草
雖已慢慢消逝
但你那英雄事跡
是永遠抹不掉的光輝歷史
我借香燭來思念你們
但只能抓住一縷煙
我們這些革命先祖
都是一個個火團
霍霍燃燒
永不熄滅
【《清明》鑒賞】相關文章:
《著》鑒賞10-21
《大車》鑒賞07-08
對雪鑒賞06-08
《春曉》鑒賞07-13
《對酒》鑒賞07-13
《寒食》鑒賞03-02
《金谷園》鑒賞08-24
《綠衣》鑒賞08-24
《春曉》鑒賞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