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百家姓太叔》文言文
在我們的學習時代,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文言文吧?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百家姓太叔》文言文,歡迎大家分享。
原文
太叔之姓,源出姬氏,其來有自,皆周室之裔也。
其一,衛之始祖康叔,其后繁衍。春秋時,衛文公姬毀,其第三子名儀。于古之兄弟排行,伯為長,仲次之,叔又次之,季為幼。儀既行三,故稱叔儀。又以其為王族之后,人尊而稱之太叔儀。其后世子孫,遂以祖上之次第排名為氏,得太叔之姓。
其二,亦出姬姓。鄭莊公寤生,其弟段,封于京,時人謂之京城太叔。段者,亦周室姬姓之胄也。其后裔子孫,以祖先之封號為氏,亦為太叔之姓。
太叔儀者,春秋時衛之賢達。以其王族之身,秉持高德,為世所敬。其行誼風范,傳于后世,族人皆引以為榮,因以其稱而為姓,世代相承。
太叔段者,鄭武公之少子,莊公之弟也。母愛之甚,欲立為太子,武公未許。及莊公即位,段請封于京,居之,人呼為京城太叔。后,段謀逆,為莊公所敗。然其于鄭之史,亦留一筆,其裔孫以 “太叔” 為姓,未忘祖源。
太叔一姓,望出東平。秦漢以降,漸見稀微,然其姓源之故事,載于典冊,流傳至今。雖其族不若他姓之盛,然于中華姓氏之林,亦占一席之地,彰示姓氏文化之多元與深厚也。
歷史來源
1、出自姬姓,是衛國開國始祖康叔的后代,以祖上次第排名為氏。春秋時,衛國國君衛文公姬毀的第三個兒子叫姬儀。在古代,兄弟以伯仲叔季為次序來排名,姬儀因為排行老三,所以人稱叔儀,又因為他是王族之后,所以世稱太叔儀。他的后代子孫以祖上的次第排名字命姓,稱太叔復姓。
2、亦出自姬姓,以祖上封號為氏。春秋時,鄭莊公名叫寤生,他的弟弟叫作段,被封在京,世稱京城太叔,其后代子孫遂以祖先封號命姓,稱太叔復姓。
根據史書記載,太叔氏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周朝時期的姬姓,他們是鄭國的公族,最初居住在關中地區。后來,太叔氏族逐漸遷徙到了河南、山西等地。在歷史上,太叔姓氏涌現出許多杰出的人才,如春秋時期的名士太叔疾、太叔儀等。
太叔姓氏的起源與古代中國的分封制度、文化歷史密不可分。作為姓氏,太叔也成為了具有特殊地位和歷史的姓氏之一。在今天的中國,太叔姓氏人口分布較廣,主要集中在河南、山西、湖北等地區。
除了作為姓氏,“太叔”也常被用來形容溫文爾雅、品德高尚之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太叔”成為了一種象征溫文爾雅和品德高尚的詞匯。
家族名人
太叔儀:古代春秋時期,衛國有一位周朝的王族后代叫姬儀,姬儀排行第三,也就是衛文公姬毀的第三個兒子。古時候,兄弟輩排行次序,老大稱伯,老二稱仲,老三稱叔,老四稱季。姬儀為老三,就稱作叔儀。而姬姓源自周朝王族,(周文王叫姬昌,周武王叫姬發)于是外人稱呼叔儀時為表示尊敬,就稱他太叔儀。太叔儀的子孫,以先輩的身份為榮耀,世代姓太叔。
太叔段:春秋鄭國人。鄭武公少子,莊公弟。母愛而欲立為太子,武公不許。在古代,太叔這樣的尊稱是被普遍采用,稱呼王公貴族中排行三的子弟,而也可能被子孫延用演變成姓氏。見于古書記載的春秋時鄭國有一位京城太叔,他也是周朝姬姓王族的后代,名叫段,受封于京城。他的后代就取京城太叔中的“太叔”兩字為姓。
遷徙分布
(缺)太叔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太叔姓并不多見,源起皇族姓氏。一是出自姬姓。春秋時期,衛國國君衛文公的第三子名儀,而衛文公是周朝的王族后代。按古時的排序規則,三子應為叔字(古時候,兄弟輩排行次序,老大稱伯,老二,三,四分別是仲,叔,季)。因此,儀又稱作叔儀。為表示對周室皇族的尊重,他人稱呼叔儀時都加個“太”字,即為太叔儀。太叔儀的子孫,以此身份為榮耀,改姓太叔。后來,太叔這個稱呼在貴族中流傳。凡王公皇室貴族中排行三的子弟,都稱之為太叔,他們的子孫也演變為越來越多的太叔氏。二是出自春秋鄭莊公之弟段,他也是周朝姬姓王族的后代,受封于京城,眾人稱之為京城太叔。他的后代就取太叔兩字為姓。太叔氏望出東平郡(在今天山東省東平、泰安一帶),這個姓氏到了秦漢以后便逐漸少見。
【《百家姓太叔》文言文】相關文章:
《百家姓昌》文言文01-09
《百家姓·符》文言文11-18
《百家姓.·許》文言文的歷史來源12-31
《百家姓·霍》文言文歷史來源12-17
《百家姓.尤》文言文的歷史來源11-18
《百家姓》說課稿10-18
百家姓的快板臺詞10-03
大班社會《百家姓》教案04-25
百家姓教案(精選4篇)10-03
百家姓大班教案(精選9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