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送伯固歸吳中原文翻譯及賞析
《青玉案·和賀方回韻送伯固還吳中》是北宋詞人蘇軾所創作的一首詞。全詞典故貼切,表意豐富;語言自然流暢,雖是和賀鑄韻,卻無絲毫勉強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青玉案·送伯固歸吳中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
青玉案·送伯固歸吳中 蘇軾 北宋
三年枕上吳中路,遣黃犬、隨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鴛鷺,四橋盡是、老子經行處。
《輞川圖》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作個歸期天定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
【注釋】:
①伯固:蘇堅,字伯固。
②吳中:江蘇吳縣。
③黃犬:用陸機黃犬傳書典故。
④松江:吳淞江,太湖支流,自湖東北經嘉定、上海、合黃浦江入海。
⑤莫驚鷗鷺:用“鷗鷺忘機”的典故。
⑥四橋:姑蘇有四橋。
【譯文】:
我們相識有三年,日子如同做夢一般。如今你要去吳中故園,我有心打發黃狗隨你身邊。以便來來往往把相互的音信遞傳。如果到松江渡口時招呼渡船,不要驚動那里的白鷺雙鴛,因為她們都是我舊時相識。有名的四橋我都看遍,足跡遍布那里的水水山山。如今我只能在五維的畫中欣賞春天,常記王右丞的詩句,那些美麗的山山水水。我又穿上那件春天的衫, 衫上還有小蠻作的針線,西湖的雨點,曾沾濕過這件衫。
【賞析】:
在眾多的送別詞中,蘇軾的這首《青玉案》可謂別具一格。一方面作者為送客而作,一方面自己還客居他鄉,是為“客”中送客之作。整首詞中心在于一個“歸字”,既是羨慕蘇堅歸吳中,亦是悲嘆自己歸夢難成。“作個歸期天定許”一句,奇境別開,明知不可歸而猶言“天定許”,思歸之情,倍見殷切。“小蠻針線”則顯出宦游天涯之可衰,情真意切,其意境絕非柳永“針線閑拈伴伊坐”(《定風波》)之類小兒女語所可比擬。“作個歸期天定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歸期天定許”寫蘇軾迫切思歸與親人愛侶團聚,特借白居易所寵愛的善舞妓人小蠻,喻指其愛妾朝云,朝云親手縫制的春衫“曾濕西湖雨”,為“天注定”做一注腳:天公有情,為朝云之相思而灑淚雨,淋濕我春衫,豈非“天定許”嗎?全詞寫詞人思念朝云,寫提婉曲,含蓄深沉。
創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到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出任杭州太守。時蘇堅(字伯固)為其下屬,助蘇軾浚西湖,修長堤。兩人交情甚篤,往來唱和。蘇堅歸“吳中”故鄉,蘇軾為送友人蘇堅歸吳中作此詞。
名家點評
晚清詞人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東坡詞《青玉案·用賀方回韻送伯固歸吳中》歇拍云:“作個歸期天已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上三句未為甚艷。“曾濕西湖雨”是清語,非艷語。與上三句相連屬,遂成奇艷、絕艷,令人愛不忍釋。坡公天仙化人,此等詞猶為非其至者,后學已未易模仿其萬一。
晚清詞家陳廷焯《云韶集》卷五:風流自賞,氣骨高絕。
近代學者、詩人俞陛云《宋詞選釋》:因送友歸吳,憶及松江四橋,并憶及西湖,重撫春衫,聯想及小蠻針線,蓋因西湖陳跡,常在念中,故觸處興懷,結句尤蘊藉多情。
現代詞學家、文學家唐圭璋《唐宋詞簡釋》:起句“三年枕上吳中路”,“三年”,正伯固從公之時。“黃犬”句,用陸機黃犬傳書事,望其歸去,常通音書也。“若到"數句。羨其得歸舊游之處。日日倘徉也。換頭。言吳中風物之美如輞川。而伯固之詩亦如右丞。“作個"數句。奇境別開。蓋因伯固之歸。而嘆己之不得歸。但就“小蠻針線"上。顯出宦游天涯之可哀。而己之欲歸之情。亦倍見迫切。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豪放派詞人代表。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作為杰出的詞人,蘇軾開辟了豪放詞風,同杰出詞人辛棄疾并稱為“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蘇軾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青玉案·送伯固歸吳中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青玉案·送伯固歸吳中》原文翻譯及賞析03-09
《青玉案和賀方回韻送伯固歸吳中故居》譯文賞析及資料03-20
青玉案·和賀方回韻送伯固還吳中賞析及譯文04-12
送僧歸日本原文翻譯及賞析11-27
青玉案原文翻譯及賞析04-23
送毛伯溫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8-31
伯兮原文翻譯及賞析07-31
巷伯原文翻譯及賞析12-08
《歸雁》原文及翻譯賞析01-08
歸雁原文、翻譯、賞析01-14